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2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貼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靠緊、接近。[例]他貼近窗戶,終於看清那位夜行者的面貌
改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改變原來的模樣,呈現出新面貌。[例]街道經過一番整治後,市容改觀了許多。
面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面貌熟識。元.無名氏《梧桐葉》第三折:「(末指旦云)這個婦人,好似我的渾家。(旦云)這個狀元好面熟也呵。」《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這婦女叫:『張主管,是我請你。』張主管看了一看,雖有些面熟,卻想不起。」也作「面善」。
面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面貌、容貌。如:「她面容皎好又敬業,是時裝界知名的模特兒。」
活剝生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活剝王昌齡5>,生吞郭正一6>。」 〔注解〕 (1) 李義府:西元614∼666,唐瀛州饒陽人。面貌和善,與人言時常帶微笑,而內心奸險易妒,時號「笑中刀」。官至吏部尚書,後以罪流放雋州而死。 (2) 洛川:洛水,流經洛陽縣,注入黃河。 (3) 棗強尉:棗強縣尉。棗強,棗強縣,當地棗木茂盛,故名。故城在今河北棗強縣東南。尉,古代主軍事及捕盜之官。 (4) 張懷慶:唐朝人,生卒年不詳。曾任棗強縣尉。 (5) 王昌齡:?∼西元756,字少伯,唐京兆人。開元進士,曾為龍驃尉,世稱王龍驃。工詩,尤善七絕,多寫邊塞哀愁和閨中幽怨,氣魄雄偉,手法細膩。 (6) 郭正一:?∼西元689,唐定州鼓...
人心不同如其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的思想感情就如同面貌般各不相同。比喻人心各異。《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產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豈敢謂子面如吾面乎!』」也作「人心如面」。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河的面貌隨年月而有變化,而人的稟賦性格卻根深蒂固。比喻人的本性難以改變。明.徐𤱻《殺狗記》第二齣:「他縱無怨恨之心,奈絕無順從之美,正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醒世恆言.卷三五.徐老僕義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也作「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情不自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牛、織女二星相會之期,稱為「七夕」。舊俗婦女此夕必備陳瓜果、鮮花、胭脂於庭中向天祭拜,以期擁有姣美的面貌;並對月引線穿針,以期雙手靈巧,長於刺繡織布,稱為「乞巧」。詩中描述的女性看到七夕如影隨形的月亮時,想起乞巧的傳說,因此「情來不自禁」,一時感情激動,便也學著傳說在月下引線穿針,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美、手藝更靈巧,以得到美好姻緣。後來典源文獻裡的「情來不自禁」,演變成「情不自禁」這句成語,表示感情激動得無法自我控制。
自負不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久之,便為創作《聊齋志異》打下了基礎。而蒲松齡處理這些民間傳說時,除改口語為文言之外,大體保留其本來面貌,故本書亦可做為研究當時社會背景的參考資料。在〈楊大洪〉中,蒲松齡敘述了楊漣的故事。楊漣確有其人,明朝人,號大洪,個性磊落有節操,官至左副御史。天啟四年,楊漣上書彈劾閹黨魏忠賢,次年被陷害入獄而死,在湖北一帶流傳著大量有關他的傳說。相傳,楊漣在未顯達之時,已是湖北有名的文人,自視甚高。他因噎成病,夢見一神仙要他去江邊的柳樹下,找一個吹笛的人。隔天,楊漣到了江邊,果然見到一名道士吹笛,便將身上的金子全給他,請他幫忙治病。道士卻將金子全丟到江中,楊漣看了覺得十分可惜。道士本是仙人,想度楊漣成仙,...
同僚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校和龐大的科層體制,逐漸感到不滿。為反映非人情化及科層化的教育體系,許多學者乃要求重返學術界的真正面貌,亦即重視人文的教育,此種概念與同僚模式的說法不謀而合。因此,同僚模式的主要特性計有:(1)學術界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2)專業能力的權威受到重視。(3)決策過程採取共同擔負、參與或其他均權方式。(4)強調研究與改變,及以問題為中心的決策方式。(5)教授與行政人員之間彼此坦誠、互信。(6)教授有發自內心的滿足感。(7)強調人文教育。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同僚模式英文關鍵字:Collegial Model 參考資料吳青山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