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2.49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上海廣方言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海廣方言館創設於同治二年(1863),為英法聯軍攻陷北京之後,清廷有感興學圖強、培育幹才之迫切,而首先設置的新式學堂之一。
  學館創辦人為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他有感放上海為外國人匯集之地,各種資訊、交通便利,故奏請清廷仿照京師同文館之例,於上海設置一外國語言文字學館,是即上海廣方言館,以培育讀書明理之洋務人才為宗旨,並期能通曉西人製器之巧技。學館初由江海關道管理,同治八年併入江南製造局兼轄,但重要館務則須經兩江督撫核示泱行。
  在師資方面,有外國與中國二類。前者教授外國語文,初時只有英文,後續增加法文和德文;後者則為舉貢生員,教授經史文藝。學生來源亦有二途:一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物體的高處、表面或邊側。與「下」相對。如:「上面」、「樓上」。
在前面的:A>表示時間或次序在前面的。如:「上一位」、「上個月」。B>表示最好的、優等的。如:「上等貨」、「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在上位的、地位高的。如:「皇上」、「君上」、「上級」、「上流社會」。
去、到。如:「上街」、「上學」、「上班」、「上菜市場」。
添加、塗抹。如:「上油」、「上漆」、「上藥」、「上顏色」。
安裝、旋轉。如:「上刺刀」、「上螺絲」、「上緊發條」。
進呈。如:「上表」、「上菜」、「上書」、「上奏」。
刊登、登載。如:「上報」、「上頭條新聞」。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
置於動詞之後:A>表示動作的開始、持續或結束。如:「愛上」、「考上大學」、「關上大門」、「迷上武俠小說」。B>表示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騎上去」。
中古聲調四聲(平、上、去、入)之一。如「董」、「腫」、「止」、「旨」等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如:「正方」、「長方」。
方形的。如:「方糖」、「方桌」、「方塊酥」、「魔術方塊」、「天圓地方」。
整齊。如:「格局方正」、「字體方正」。
端正、正直。如:「方正不阿」、「品行方正」。
位置。如:「方向」、「地方」、「東方」、「四方」、「四面八方」。
一邊或一面。如:「方面」、「對方」、「雙方」。
某一區域的。如:「方志」、「方言」、「方音」。
辦法、法子。如:「方法」、「方略」、「方式」、「千方百計」、「教導有方」。
配藥的單子。如:「祕方」、「偏方」、「處方」、「藥方」。
剛、才。如:「方才」、「書到用時方恨少」。
當、正在。如:「方今」、「方興未艾」、「來日方長」。
數學上指一個數自乘若干次的積。如:「平方」、「立方」、「乘方」、「次方」。
量詞。用於計算方形物品的單位。相當於「塊」、「個」。如:「三方圖章」、「一方手帕」、「硯臺一方」。
部首。
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講。如:「難言之隱」、「大言不慚」、「苦不堪言」。
話語、所說的話。如:「格言」、「良言」、「人言可畏」、「言外之意」。
字。如:「七言詩」、「五言絕句」。
學說、言論。如:「一家之言」、「立德、立功、立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寬闊。如:「廣大」、「廣闊」、「廣場」。
擴大。如:「廣播」、「推廣」、「廣告」。
眾多。如:「兵多將廣」、「大庭廣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供旅客住宿的地方。如:「旅館」、「賓館」、「會館」。
供人從事某些活動的場所、商店。如:「餐館」、「茶館」、「美術館」、「圖書館」、「照相館」。
政府機關單位的名稱。如:「大使館」、「領事館」、「國史館」。
古代教授學徒的場所。如:「蒙館」、「開館授徒」。
館子:餐館的簡稱。如:「上館子」、「吃館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接鄰陸地,比洋小的水域。如:「黃海」、「南海」、「地中海」。
內陸的大湖或人工湖。如:「青海」、「裡海」。
比喻數量龐大的事物。如:「花海」、「火海」、「人山人海」。
大的。如:「海量」、「誇下海口」。
領域。如:「苦海無邊」、「學海無涯」。
與海洋有關的。如:「海員」、「海事」、「海軍」。
海報:貼在街頭或公共場所,上有圖畫和文字,具有宣傳、廣告作用的大型紙張。如:「此處不可張貼海報。」
海關:設在機場、港口,對進出口貨品、行李進行檢查並徵收關稅的機關。如:「他是海關的檢查員。」
方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同一語言在不同地域因諸種因素產生演變而生成的變體。它只流行於局限的地區,並具有與其他方言或共同語差異的特徵。唐.王維〈早入滎陽界〉詩:「因人見風俗,入境聞方言。」也稱為「土話」、「土語」。
2.書名。舊題漢揚雄撰,十三卷,晉郭璞注。其書於一名一物詳其地域言語之異同,為訓詁家所取資。
3.才開口說話。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未語人前先腼腆,櫻桃紅綻,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