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上海廣方言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周愚文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上海廣方言館創設於同治二年(1863),為英法聯軍攻陷北京之後,清廷有感興學圖強、培育幹才之迫切,而首先設置的新式學堂之一。
  學館創辦人為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他有感放上海為外國人匯集之地,各種資訊、交通便利,故奏請清廷仿照京師同文館之例,於上海設置一外國語言文字學館,是即上海廣方言館,以培育讀書明理之洋務人才為宗旨,並期能通曉西人製器之巧技。學館初由江海關道管理,同治八年併入江南製造局兼轄,但重要館務則須經兩江督撫核示泱行。
  在師資方面,有外國與中國二類。前者教授外國語文,初時只有英文,後續增加法文和德文;後者則為舉貢生員,教授經史文藝。學生來源亦有二途:一為鄰近郡縣十四歲以下資質穎悟之兒童,學成通過督、撫考查,可為地方學校之附學生(即俗稱之「秀才」);二為各地候補、佐雜官吏而年少聰慧者,亦准入館學習,學成別酌予陞遷。學館學額定為四十名,肄業學生分上、下二班。初進館者先在下班一年,學習數學、物理、天文、地理,以及外國語文翻譯等;上班則分七門而專習一藝。西學西文之外,尚須兼習中學,以明理務本。同治二年初設時,修業年限為三年,光緒時延為五年;而事實上由於出路問題往往留更久。其主要出路一為由京師同文館咨調入京講習,另則正途應科考。
  光緒三十一年(1905)夏,清廷以各省已設學堂,可以學習外國語文,故江南製造局毋庸另設外國語文學堂,上海廣方言館遂告結束。同年十月改由陸軍部統屬,改辦兵工專門學堂及兵工中學堂,原由製造局附屬於廣方言館的工藝學堂則改為兵工小學堂,作為中學堂的預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上海廣方言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