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並重     
瀏覽人次:825 收藏人次:0
同等重要。如:「家庭和事業並重」、「營養和運動並重」。
恩威並重     
瀏覽人次:1488 收藏人次:0
對人的態度寬厚或嚴厲能交互的使用。也作「恩威並行」。
    
瀏覽人次:35919 收藏人次:3669576
一起、同時。如:「並列」、「手腦並用」、「群雄並起」、「齊頭並進」、「並行不悖」。
而、且。連接詞。如:「並且」、「他到補習班報名,並繳交補習費。」
用於否定詞前,以加強否定語氣。如:「事情並非如此。」、「你別誤會,我並無惡意。」
    
瀏覽人次:28353 收藏人次:8184141
物體承受地心引力的大小。如:「體重」、「重量」、「物重」、「淨重」。
物體的分量大。與「輕」相對。如:「小明比我重兩公斤。」
要緊的。如:「重鎮」、「庫房重地」。
劇烈的。如:「重病」、「重藥」。
濃厚的。如:「口味重」、「顏色重」。
尊敬。如:「尊重」、「敬重」。
特別關切。如:「重視」、「重文輕武」、「重男輕女」。
再、另。如:「重來」、「重新」、「重遊故地」。
相同的。如:「重號」、「重複」。
量詞。用於計算相疊、累積物的單位。如:「九重天」、「千重山」、「萬重水」。
以身作則     
瀏覽人次:16163 收藏人次:494074
以自己的言行舉止做為他人的榜樣。[例]父母教育子女應該以身作則,言教與身教並重
一針見血     
瀏覽人次:13811 收藏人次:471902
陶侃(西元259∼334),字士行,潯陽人,東晉名臣。父親早年亡故,自幼由母親撫養成人,並以恩威並重的方法教導,對陶侃日後為官的清廉,有著很大的影響。典源此處是記錄陶侃的一段故事:有一次陶侃上廁所時,看見一個身穿紅衣、包著頭巾的人,說他以後會做到八州都督的官位。另外一個看相的人,也說他左手中指有一條垂直的指紋,將來地位會非常尊貴、崇高,會得到「公」的爵位。陶侃就用針刺破手指,鮮血噴灑到牆壁上,居然形成了一個「公」字。再用紙包裹手指,而「公」字竟愈發明顯。陶侃後來果真當了八州的都督。這是關於「一針見血」的一段故事。後來「一針見血」這句成語當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已和此典故無關,轉用字面義,表示一針...
勢均力敵     
瀏覽人次:11274 收藏人次:1596299
#《逸周書.卷八.史記解》1>久空重位者危:昔有共工自賢,自以無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亂,民無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亡。犯難爭權疑者死:昔有林氏、上衡氏爭權,林氏再戰弗勝,上衡氏偽義弗克,俱身死國亡。知能均而不親,並重事君者危:昔有南氏2>有二臣貴寵,力鈞3>勢敵,竟進爭權,下爭朋黨4>,君弗禁,南氏以分。昔有果氏好以新易故,故者疾怨,新故不和,內爭朋黨,陰事外權,有果氏以亡。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尹文子》逸文。
(2) 有南氏:古國名。
(3) 鈞:通「均」,相等。
(4) 朋黨:同類的人相互集結成黨派,排除異己。〔參考資料〕 《尹文子》逸文(據《太平御覽.卷四三二.人事部....
開放式問句技巧(open_question)     
瀏覽人次:8660 收藏人次:227325
索想法:使個案說他們想說的事情,或表達非理性的想法。3. 鼓勵探索感覺:使個案表達或探索特定的感覺,並重視和強調這些感覺經驗。4. 探索例子:當個案含糊地談論問題時,特定的例子可以讓助人者更加瞭解個案想要表達什麼。 如何使用1. 助人者應該保持適當的專注行為。2. 聲音可以保持在較低的語調、較慢的速度,表達出支持、非評價、鼓勵的態度。3. 盡量短而簡單,避免一次問許多問題。過於冗長會讓個案感到困惑。4. 選擇最重要或最顯著的議題來聚焦5. 焦點放在個案身上,而不是話題中的其他人6. 焦點擺在現在,而非過去。7. 避免「為...
洛克     
瀏覽人次:6020 收藏人次:163262
感官接觸而認知者。六、教育主張(1) 教育方法著重直觀教學與感官訓練的價值。(2) 主張極力免除體罰並重視品的教育。(3) 重視身體官能的自然發展,名言:「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康的身體」。(4) 經驗主義者通常將教師比喻為陶工。(5) 主張教育的主要作用,乃是培養一位英國紳士,其順序是德行、智慧、教養及學識。資料來源:戴帥(2012)。教育專業科目 。臺北市: 志光
史比量表     
瀏覽人次:4486 收藏人次:0
.3) 修訂1. 比起比西量表,1916年修訂史比量表有三分之一的題目是新增的,且也將許多舊題目修改並重新分配到不同年齡層,同時也增加原先標準化量表樣本的數量。最重要的特點是,改採德國心理學家史騰(Stern)所創的比率智商(ratio intelligence quotient,ratio IQ),所代表的意思為心理年齡(MA)和實際年齡(CA)的比率,反應出個人心理發展速度。計算公式為:智商=(心理年齡÷實際年齡)*100。2. 1937年修訂中,量表的年齡向下、上延伸至2歲即22歲年齡組,同時改善評分標準和指導說明...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