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62.511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兩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左右為難,無論如何做均無法圓滿。《儒林外史》第一回:「這個果然也是兩難。若要去時,王相公又不肯;若要不去,親家又難回話。」《文明小史》第一三回:「想幫百姓,上司面前又難交代,事處兩難,如何是好?」
道德兩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兩難(moral dilemma)目錄1 柯爾伯格的道德兩難問題情境2 三期六階段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柯爾伯格的道德兩難問題情境柯爾伯格理論中對道德發展程度的分期分段,是根據他所設計的道德兩難(moral dilemma)問題情境,用以測驗不同年齡受試所得結果。以下的虛構故事,就是柯爾伯格當年所...
道德兩難問題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兩難問題教學法(dilemma-based teaching)目錄1 定義2 起源與發展3 中英文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定義係指教師於教學過程中,呈現道德兩難(dilemma)的題材,激發學生討論,從而改變學生的道德認知結構,提升學生道德認知層次和道德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法。 起源與發展此法則理論,主要來自皮亞傑(J.Piaget)道德發展理論和郭耳堡(L.Kphlber)道德發展理論。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發展是從不關切任何規範(無律期),到懼怕權...
進退兩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進不了,又後退不得。形容處境困窘。《三國演義》第六五回:「今馬超正在進退兩難之際,亮憑三寸不爛之舌,親往超寨,說馬超來降。」《西遊記》第二一回:「獃子又不敢上他門,又沒人看守馬匹、行李,果是進退兩難,愴惶不已。」
兩難論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則學上聯合運用選言命題與假言命題的一種論證。起源於希臘早期的辯士普洛泰哥拉斯(Protagoras)。也稱為「雙刀論證」。
左右兩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境尷尬,進退不得。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一折:「我欲待親自去尋來,限次又緊,著老夫左右兩難,如何是好?」《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六:「左右兩難,為此想起這般命苦,忍不住傷悲。」也作「左右為難」。
腳綯石頭--進退兩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腳上綁了石頭,前進後退都不方便。比喻人的處境進退不得,十分困窘。例:張老闆接了訂單,正發現無貨好交分人,正經係像腳綯石頭--進退兩難。(張老闆接了訂單,才發現沒有貨可以交給人家,真是進退兩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容易。如:「難關」、「困難」、「難事」。
使人受困。如:「這問題把他難倒了。」
不好。如:「難聽」、「難看」、「難吃」、「難聞」。
不敢、不能。如:「難免」、「難保」、「難言之隱」。
災害。如:「災難」、「苦難」、「空難」、「多災多難」、「倖免於難」。
質問、責備。如:「責難」、「非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數目是二的。如:「兩人」、「兩本書」、「兩個月」、「兩小無猜」。
雙方。如:「兩可」、「兩敗俱傷」、「勢不兩立」、「兩相情願」、「忠孝不兩全」。
少數。表示不確定的數目。如:「過兩天再說吧!」、「他的確有兩下子!」
量詞。用於計算重量的單位。公制一兩等於十分之一公斤;一臺兩等於十六分之一臺斤。
動輒得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他精通六經百家,崇尚儒學,排斥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登進士第後,曾任國子博士、監察御史等職,卻因直言敢諫,屢次犯怒被貶,久久不得升遷。韓愈自認才高,不應受此待遇,因此作〈進學解〉一文以抒己憤。該文採問答方式,以國子先生喻己,假托學生之言,抒發自己才高卻不受重用的不滿,卻說自己不過是一介庸才,符合目前的低位閒差,用以自我解嘲。文中的「跋前躓後,動輒得咎」就是學生描述國子先生(韓愈)在官場上的處境艱難,一有舉動就會遭受責罰,進退兩難,而屢遭貶謫。後來「動輒得咎」就被用來形容人處境困難,極易受到責難。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