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332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命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意、寓意。《紅樓夢》第六四回:「今日林妹妹這五首詩,亦可謂命意新奇,別開生面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思、想法。如:「心意」、「意思」、「意見」、「隨意」、「詞不達意」。
料想、推測。如:「意外」、「意料」、「意想不到」。
情趣。如:「古意盎然」、「詩情畫意」。
情態。如:「睡意」、「醉意」。
願望。如:「滿意」、「稱心如意」、「差強人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差遣。如:「命人前去」。
上級對下級的指示。如:「命令」、「遵命」、「奉命」、「聽命行事」。
生物生存的機能。如:「生命」、「性命」、「救命」、「命在旦夕」。
先天注定的,非後天所能改變的。如:「命運」、「好命」、「算命」、「紅顏薄命」、「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取定。如:「命名」、「命題」。
以為。如:「自命不凡」、「自命風流」。
別開生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重新描繪舊畫像,而使原已褪色的面貌變得鮮明、生動。語本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後比喻開創新的風格、形式。《紅樓夢》第六四回:「今日林妹妹這五首詩,亦可謂命意新奇,別開生面。」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五.蘇東坡詩》:「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也作「另開生面」。
生命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是教育最核心的議題,為豐富與提升人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就教育的本質而言,拓展每個人的生命為其最根本的目的,教育最原始的意義即為如此(註1)。目錄1 生命教育的起源2 生命教育的意義3 生命教育的目的4 中英文關鍵字5 參考資料 生命教育的起源生命教育的概念起源於澳洲,1979年澳洲雪梨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 LEC),以健康取向為主,目的是預防藥物濫用、暴力及愛滋病等情形的防治(註1)。但不同於澳州雪梨LEC 成立的背景因素,孫效智認...
詮釋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種事物皆受其過去發展情形而建構現在,並以外來引導現在。強調詮釋者的主體意識與歷程,也尊重被詮釋者的生命意義。主張設身處地從整體環境中,掌握生命的脈絡。詮釋對象以「意義」為主,重視意義的客觀性及主觀性的互動關係。 教育上的意涵先備經驗有助於學習。學習是擴展意義的歷程。掌握意義的詮釋是教育的起點。學生主體意識應受到重視。教育事件應透過整體的情境來理解。運用質性研究協助主體呈現自己。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詮釋學英文關鍵字:Hermeneutik 參考資料何萬福(2004)。傳統與批判詮釋學研究--高達美與哈伯瑪斯對話與宗教...
瘂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劇情境,使得短短的詩也能具有戲劇效果。  在美麗的語言之下,瘂弦的詩作蘊含了『對命運蒼茫的感懷,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對許多社會現象的反諷』。亦有人稱瘂弦「是中國詩壇的一個奇觀」,因為,從他發表第一首詩〈我是一杓靜美的小花朵〉,到他的最後一首詩,之間僅僅只有十二年。對此,瘂弦笑稱自己是「死火山」,亦自謙自己是「失敗的作家」。但是詩才雖已消拭,詩心尚在,因此他熱衷的投入編輯工作,願自己是一個成功的編輯,讓更多年輕的活火山在文學界洶湧噴發。  瘂弦的詩觀具有濃厚歷史意識。他曾表示:『一個好的詩人可以抒小我之情,而大的詩人可以抒大...
人本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人本心理學。為心理學理論中,除精神分析論與行為論之外的新興理論。主張以正常人為研究對象,探討人的經驗、價值、欲念、情感、生命意義等問題。目的在助長個人健康發展、自我實現以造福社會。代表人物為馬斯洛(A.Maslow)、羅嘉斯(C.Roger s)、阿德勒(A.Adler)等。
朱西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部「系列小說」:《非禮記》、《春城無處不非花》、《將軍令》、《七對怨偶》,分別透過文明禮教、植物的生命意象、軍事人物典型、現代人婚姻觀等不一樣的創作概念,欲以短篇小說的篇幅,容納長篇小說的精魄,可視為臺灣小說家自覺地實踐系列連作創作形式的先軀。80年代開始,決定創作百萬字的家族小說《華太平家傳》,先後七度易稿、八度啟筆,至逝世方完成五十五萬字遺世。以「清明上河圖」般極度放慢時間的方式述寫,呈現庶民的文化與生活圖景,並在其中灌注個人畢生思考,討論基督教文明與中國文化融合之可能,可謂其思想之整體表現。 文學觀點以發揚中華文化...
朱西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部「系列小說」:《非禮記》、《春城無處不非花》、《將軍令》、《七對怨偶》,分別透過文明禮教、植物的生命意象、軍事人物典型、現代人婚姻觀等不一樣的創作概念,欲以短篇小說的篇幅,容納長篇小說的精魄,可視為臺灣小說家自覺地實踐系列連作創作形式的先軀。80年代開始,決定創作百萬字的家族小說《華太平家傳》,先後七度易稿、八度啟筆,至逝世方完成五十五萬字遺世。以「清明上河圖」般極度放慢時間的方式述寫,呈現庶民的文化與生活圖景,並在其中灌注個人畢生思考,討論基督教文明與中國文化融合之可能,可謂其思想之整體表現。 文學觀點以發揚中華文化...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