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819.2209 ms
共 3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實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原本不存在的情況成為事實。如:「實現理想」、「實現諾言」。
|
潛能性與實現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前言2 舉例3 結論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前言潛能行到實現性的過程,亞理士多德不滿意柏拉圖之二分法,將形上的形式或觀念與形下的幻影或感官實物做截然二分,二者壁壘分明,亞里士多德卻認為二者只是一種連續性的過程,並非敵對。現實與理想很難劃清界限,卻經常二者重疊或融合為一,只有數量上或程度上的差異,卻無性質上的分別,亞里士多德仍然更換了柏拉圖的哲學用語,另以潛能性與實現性來表示,卻應視各種狀況而定,這種說法,可以解決哲學上許多困難的問題,比如說...
|
自我實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理學上指個人能將自身的能力與潛能做最充分的發揮,達到巔峰的狀態。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認為此為個人發展的最終目標。
|
實現性原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現性原理是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哲學的重要思想。「實現性」一辭希臘原文或為「energia」(英譯為act),或為「entelecheia」(英譯為entelechy)。前者指主動者(agent)的活動(activity),力量(force, power),足以作用於受動者而產生變化;後者指具備潛能或能力者,透過變化生成(becoming)的歷程,實現其潛能或發揮其能力。這類歷程可稱作「實現」(actualization, or realization)或「完成」(fulfilment)。
根據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Metaphysi... |
角色實現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艾利克森(E.H. Erikson)為心理社會理論的創立者。其理論特點有三:一是重視個體一生的發展。他將人生發展分為八期,各期的心理社會特徵依序為:信任對不信任(嬰兒期,出生到周歲)、自主對羞愧與懷疑(兒童初期,一至三歲)、自動自發對退縮內疚(學前期,三至六歲)、勤勉對自卑(兒童期,六至十二歲)、自我認定與角色混淆(青春期,十二至二十歲)、親蜜對孤獨(成年期,二十至三十歲)、活力對頹廢(中年期,三十至六十五歲)、完美對絕望(晚年期,六十五歲以後)。二是認為每個發展階段,都對個人生理成長有影響,亦即社會及心理因素影響個人成長。三是文化水準、社會期望和機會,都對個體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
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飽滿的。如:「充實」、「實心」。
真實的、實際存在的。如:「虛實」、「實體」。
真誠的、不假的。如:「實話」、「實情」、「真實」、「實在」、「誠實無欺」、「真材實料」。
事跡。如:「事實」、「史實」、「寫實」。
內容。如:「有名無實」、「名實相符」。
真實去做。如:「實行」、「實踐」。
果子。如:「果實」、「結實累累」。
|
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顯露。如:「展現」、「發現」、「呈現」、「現出原形」。
目前、此刻。如:「現在」、「現今」、「現狀」、「現代」、「現任」。
即時、馬上。如:「現做現吃」、「現買現賣」、「現學現用」。
實有的、目前有的。如:「現金」、「現款」、「現貨」。
現金、現款的簡稱。如:「兌現」、「貼現」、「付現」。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理需求 (二)安全需求 (三)社交需求(愛與隸屬) (四)尊嚴需求(尊重需求、自尊需求)(五)自我實現需求 (六)超自我實現需求(為1969年提出的Z理論)(一)生理需求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也稱級別最低、最具優勢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氣、性慾、健康。• 未滿足生理需求的特徵:什麼都不想,只想讓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觀明顯變得脆弱。例如:當一個人極需要食物時,會不擇手段地搶奪食物(除了不可思議的日本人,他們在各...
|
艾瑞克森(E._Erikson)人格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艾瑞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願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誌生命誕 生的怒吼。"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衝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骯髒的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訓練...
|
東施效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人也要懂得變通,不要一意孤行,堅持自己的理想,而忽略了整個社會的需要,因此他預料孔子的理想將無法實現。而太師引來作譬喻的這則故事,後來被濃縮成「東施效顰」,用來比喻盲目胡亂地模仿他人,結果卻適得其反。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