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33.782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幸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安吉祥,順遂圓滿。如:「追求幸福是人類共同的願望。」《文明小史》第四○回:「有這般幸福,那個不願?」
幸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幸福論是對「幸福」的一些主張。幸福(Eudaimonia)字義是以至善為鵠的以為生活的指向。希臘哲學家認為幸福乃為人生之至善(summum bonum),人生的終極目的與生命的意義即在於求取幸福幸福的生活即是至善生活的實現。至於「什麼是幸福」或「幸福的實質內涵為何」的問題,則有不同的意見。大致可區分成兩種對立的立場來加以考察。
  希臘哲學家認為幸福是人類生活的客觀內容,主要體現為道德的實踐。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採取道德理智主義(Moral Intellectualism)的立場,認為幸福存於德性與知識之中,使靈魂得趨於至善。柏拉圖(Plat...
最大幸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大幸福即指「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本是功利主義者(utilitarian)邊沁(Jererny Bentham, 1748~1832)的名言。邊沁認為,道德善惡的標準在於「一件事或一個行為是否能促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照他看來,人生一切的行為無非趨利而避害,趨樂而避苦,即人生的目標無非在追求快樂或幸福。凡是可以增長人的快樂或幸福的,即為善,凡是會給人帶來痛苦的,即為惡。苦樂的感覺是人類行為是否應為的取捨標準,亦為辨別善惡的具體根據。苦與樂只有量的區別,而無質的高下。苦與樂對人既有如此深切的關係,若能作出一種標準的衡量,則可予個人或社會一項依循的方針。邊沁於是提出道德算學(moral...
幸福的教育目的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幸福的教育目的論者,主張教育的目的在於獲致幸福。一般討論教育目的的主張,不外認定教育的目的是:個人獲致完美的發展、尋找真理及知識、尋求個體各方面均衡的發展、個人生活的預備、公共事務的參與、永恆生活的準備、學生品德的發展、個人心能的鍛鍊、學生內在心能的開展、個人生計的維持、社會服務的參與、社會文化的傳遞與創新、自然的控制與利用、各類學識的充實、雄辯能力的養成、社會領導人才的培植、公民的培養、完人的形成、職業能力的發展及幸福的獲致等。在西方教育史中,主張以幸福的獲致為教育的目的者,計有巴斯道(Johann Bernard Basedow, 1723~1790)、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福氣、福分。如:「幸福」、「榮幸」、「三生有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富貴壽考等令人感到滿意幸運的事。與「禍」相對。[例]幸福、享福、口福
艾瑞克森(E._Erikson)人格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想像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裏,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 活的主動性。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艾瑞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像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衝突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
風馳電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快速。[例]飆車雖可享一時風馳電掣的快感,發生意外卻得付出一輩子的幸福
休戚與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彼此關係密切,憂愁喜樂、禍害幸福都關聯在一起。《明史.卷二八○.瞿式耜傳》:「臣與主上患難相隨休戚與共,不同他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幸福、吉利。[例]祥雲、祥瑞、吉祥如意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