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87.496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聰明才智。如:「智」。《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不能辨菽麥。」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唯有一女,甚有姿。」
聰敏、敏捷。如:「聰」、「黠」、「性」、「秀外中」。
拾人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談間流露出的智。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云:『康伯未得我牙後。』」比喻蹈襲他人的言論或主張。清.袁枚〈寄奇方伯書〉:「大概著書立說最怕雷同,拾人牙。賦詩作文,都是自寫胸襟。」
秀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容貌清秀,內心聰。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卷四.董如彪》:「如彪稟賦與父殊,秀外中,尤喜篇什,馳馬試劍非其所好。以故失父愛。」清.王韜《淞濱瑣話.卷四.徐希淑》:「夫人睹希淑秀外中,雖裙襦淡雅,屏去鉛華,而素肌瑩玉,靜氣凝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女子善良且深明大義。《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那劉氏勤儉持家,甚是賢,夫妻彼此相安。」《儒林外史》第二六回:「要娶一個賢太太當家,久已說在我肚裡了。」也作「賢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靈敏。《北史.卷一四.后妃傳下.齊馮淑妃傳》:「黠能彈琵琶,工歌舞。」《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馮相喜小童如此黠,笑道:『使得,使得。』」也作「惠黠」、「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分析、判斷、創造、思考的能力。《孟子.公孫丑上》:「雖有智,不如乘勢。」
2.聰明才智。《墨子.尚賢中》:「若此之使治國家,則此使不智者治國家也,國家之亂,既可得而知己。」
3.佛教用語。指證悟一切現象之真實性的智力。《維摩詰所說經.卷中》:「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也稱為「般若」。
好行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喜歡賣弄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難矣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以智對破除煩惱,引入聖道有促進作用,故稱為「根」,為五根之一。後多指人對佛法信悟的潛力。唐.劉禹錫〈送宗密上人歸南山草堂寺因謁河南尹白侍郎〉詩:「宿習修來得根,多聞第一卻忘言。」
2.天生的才華。如:「他在數理方面根不錯,可以好好栽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聰明穎。《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分內功名匣裡財,不關聰不關獃。」
獨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具有特殊的眼光或見解。如:「他提出的觀點,獨具眼,極有參考價值。」也作「別具眼」、「眼獨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