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31.036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提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取出、領出。如:「為了買車,我從銀行提出所有的存款。」
2.舉出、揭示出來。如:「畢氏定理由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所提出。」
提出標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在市場上提出一標單。標單符合合約規定者,成為合格的標單。標單通常為一次性的;即只適用該次標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裡面去到外面。與「入」相對。如:「出門在外」、「足不出戶」。
產生、發生。如:「出汗」、「出水痘」、「出毛病」、「出事了!」
脫離、離開。如:「出家」、「出軌」、「出走」。
給與、支付。如:「出錢」、「出納」、「量入為出」。
表現、顯露。如:「出現」、「出洋相」、「水落石出」。
超越。如:「出乎意料」、「容貌出眾」、「出人頭地」。
發洩。如:「出氣筒」、「出了口怨氣」。
到。如:「出席」、「出場」、「出勤」、「出庭」。
策劃、擬定。如:「出計謀」、「出主意」、「出題目」。
放在動詞之後,表示動作的效果。如:「拿出好成績」、「看出嚴重性」、「做出這等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拉舉。如:「提起」、「提拔」、「提升」、「提高」。
用手懸空拿著。如:「提燈」、「提筆」、「提水桶」。
說、談。如:「提到」、「提及」、「舊事重提」、「不提也罷」。
舉出、揭示。如:「提名」、「提議」、「提要」。
領取。如:「提貨」、「提款」。
把預定時間往前移。如:「提前」、「提早」。
警覺。如:「提防」。
振作。如:「提神醒腦」。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 前言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由美國猶太裔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是研究組織激勵(motivation)時應用最廣泛的理論。二、理論內容個人是一個統一的、有組織的個體,個人的絕大多數慾望和衝動是相互關聯的。驅使人類的是若干始終不變的、遺傳的、本能的需要,這些需要不僅僅是生理的,還有心理的,他們是人類天性中固有的東西,文化不能扼殺它們,只能抑制它們。人類的需要是以層次的形式出現的,由低級的需要開始,逐級向上發展到高級層次的需要。...
佛洛依德(Freud)的人格發展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緣起2 定義3 人格發展五階段4 參考文獻 緣起佛洛依德的「心理動力論」是主動積極的心智過程,因此他所提出不僅是人格結構,還包括結構背後的心理歷程。佛洛依德以精神分析論討論人格的發展時,認為每個人都要經過一定的發展階段,而在這些階段中的發展經驗,會形成成年後的人格特質,完成這些階段的發展,才能發展出成熟的人格。但不幸地個體有時無法正常依循每一階段前進,而滯留於某一階段。此外,個體面對創傷或極具壓力的情境(例如手足誕生),將可能退化至較早期的階段。因此佛洛依德非常重視兒時經驗,他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式在五歲時就已形成了...
皮亞傑(Jean_Piaget)認知發展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知發展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所提出,被公認為20世紀發展心理學上最權威的理論。所謂認知發展(cognitive development)是指個體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吸收知識時的認知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其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的歷程。皮亞傑的研究方法不採用當時流行的等實驗組及多人資料統計的方式,而採用對於個別兒童(他自己的女兒)在自然的情境下連續、細密的觀察紀錄他們對事物處理...
辭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4872個, 詞目91706條,共計1342萬字。1953年,新華字典出版。1957年,毛澤東親自提出了修訂《辭源》及《辭海》的設想,把《辭源》定位為一部古籍用的工具書而《辭海》成為現代漢語的工具書。1973年,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主任呂叔湘所編纂的《現代漢語詞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呂先生為了提高編纂質素,參考了古今中外辭書編纂的經驗,更親自製定了《編寫細則》。2001年,台灣的利氏學社(Ricci Institute)負責編纂的《利氏漢法大詞典》終於推出,是一部漢語對法語的大型詞典,共有12000頁。當中內容包羅萬...
全人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重點在人,意義在人而非在識。 內容說明一、全人教育的源起全人教育學者Ron Miller(1990)提出全人典範的觀點,認為全人教育就是一種全人的世界觀(holistic worldview)。這種全人觀,本質上重「靈性」勝過重「物質性」。廣義來說,全人觀意味著人的「內在品質」,譬如:頭腦、情感、創造力、想像力、體恤心、好奇心、尊重感,與實現自我的期望,這些內在品質有助於人類達到真正自我完成與社會和諧互動。這種重視靈性的全人教育觀,確認人生是有目標、有方向、有意義的。生而為人,我們的軀體和心靈都是深刻的、緊密的、不可分割...
摩頂放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學說主張,以期能對治理國政有所幫助。而戰國時候,楊朱的貴己學說和墨子的兼愛學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孟子》書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兩人思想的差別。孟子說:「楊子主張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樣微小的東西而對天下有利,也不肯做。然而墨子的兼愛主張,卻是一種平等之愛,縱使是磨禿了頭頂,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他便會奮不顧身地去做。」後來《孟子》原文中的「摩頂放踵」,就用來比喻捨己救世,不辭勞苦。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