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教室     
瀏覽人次:1756 收藏人次:4224568
學校裡進行教學活動的房間。如:「實驗教室」、「音樂教室」。
「翻轉教室」(flipped_classroom)     
瀏覽人次:4316 收藏人次:1554998
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目錄1 起源2 推動人3 翻轉教室四原則4 關鍵字5 資料來源 起源翻轉教室的概念起源於200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洛磯山林地公園高中 (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化學老師:Jon Bergmann 與 Aaron Sams,兩位老師為了解決同學缺課的情形,開始使用螢幕擷取軟體錄製PowerPoint簡報...
資源教室類型原則     
瀏覽人次:1517 收藏人次:0
資源教室類型原則(Resource room type principles)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經多年來的演變,可見資源教室在不同時代,在教育政策和財政考量下確實一直呈現著不同的類型經營風貌,綜合上述多方資料,本書將資源教室以三種原則變化出七種資源教室類型。原則一:以服...
翻轉教室(flipped_classroom)     
瀏覽人次:1071 收藏人次:220167
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目錄1 起源2 推動人3 翻轉教室四原則4 關鍵字5 資料來源 起源翻轉教室的概念起源於200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洛磯山林地公園高中 (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化學老師:Jon Bergmann 與 Aaron Sams,兩位老師為了解決同學缺課的情形,開始使用螢幕擷取軟體錄製PowerPoint簡報...
教室觀察法     
瀏覽人次:1024 收藏人次:0
教室觀察法目錄1 定義2 使用情境3 系統觀察3.1 法蘭德斯的交互作用系統3.2 史多林的不關心行為觀察系統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定義舉凡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室中的硬體設備、班級氣氛、教學活動與人際互動等等都是;故教室觀察為班級經營研究的主要方法,其蒐集資料的方法可為量化,如系統觀察;亦可為質化研究、如教室
專科教室     
瀏覽人次:727 收藏人次:0
  專科教室,據七十六年(1987)十月教育部公布之〔國民中學設備標準〕中規定如下:
  1.室內面積:十三‧五公尺×七‧五公尺;走廊面積:十三‧五公尺×二‧五公尺。
  2.名稱與數量
  (1)理化教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工藝教室:一~二十四班,各一間;二十五~四十八班,各二間;四十九~七十二班,各三間。
  (2)社會科教室、地球科學教室、童軍教室、電腦教室:一~七十二班,各一間。
  (3)生物教室、視聽教室、語言教室:一~三十六班,各一間;三十七~七十二班,各二間。
  (4)家政教室:一~二十四班,各一間;二十五~六十班...
教室管理     
瀏覽人次:459 收藏人次:0
  教室管理乃有效教學的要素,其定義是:教師或教師與學生共同適當地處理教室中之人、事、物等因素,使教室成為最適合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環境,以發揮教學效果,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教室管理可分為教室環境的管理、布置及教室內的學生紀律問題(discipline problems)的預防和處理等兩大類,故可從設計舒適的教室環境、建立適宜的教室常規、培養良好的教室氣氛等三方面著手,如此應可創造出良好的教室管理,增進教學效能,使教學達到預期效果。
  教師持管理從嚴的態度,可暫時收效,然離開教師的監督,學生便故態復萌,較前更亂;持管理從寬的態度,易造就出濫用自由、反抗社會、無法治觀念的人;持寬嚴適...
資源教室     
瀏覽人次:436 收藏人次:0
  「資源教室」是在普通學校中專為具有顯著學習困難或行為問題的特殊學生所設立的特殊教室,聘有受過特殊教育專業訓練的教師或輔導人員,及配置有教學所需之教材、教具、教學媒體和圖書資料等;其特點為特殊學生平常分散於普通班中上課,只有在特定時間內到此接受不同需求的特殊教育。
  資源教室是一種因應特殊兒童與一般兒童混合就讀而興起的方案,亦是一種居於特殊班和普通班級之間的教學計畫,因此常被視為特殊兒童回歸主流的過渡橋梁。
  一般普通學校中所設置的資源教室旨在提供:資賦優異、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學習障礙學生及各種特殊需要的學生使用。因此其主要功能有二:(1)運用教育診斷的技...
教室社會體系     
瀏覽人次:422 收藏人次:0
  教室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單位,一方面它是硬體模矩構成的學校建築,另方面它也是師生共同組成的班級團體,所以教室就是一種社會生活單位。大多數的教育社會學家都同意,生活於硬體教室建築內的師生班級團體,基本上是一個由制度角色期望和個人需要傾向交織而成的社會體系。而教室之所以構成一種社會體系,主要具有三種特徵:第一,教室具有兩種主要的社會功能,即社會化與選擇的功能;第二,教室中有領導者(教師)及被領導者(學生),兩者之間具有動態的交互作用關係;第三,教室中有正式的社會結構,也有非正式的社會結構。
  教室的社會體系中,教師是領導者,代表制度的角色期望,是介乎社會、學校、學生之間的關鍵人物,一方...
教室言語互動     
瀏覽人次:412 收藏人次:0
  教室言語互動(classroom discourse)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室裡用以溝通彼此的語言,透過言談和對話,以進行教學。因此教室言談互動並非自然的言談模式,而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組織以及學習活動的媒介,隱含著教師的教學型態、學生的學習方式、師生的互動關係,以及教學活動的操作。   教室言語互動的研究是探究教學歷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言談行為與互動型態。最早的教室言語互動研究發表於1910年,當時是由速記員記錄高中教室的師生言談。1930年代才有第一卷錄音帶的教室記錄發表於世,到1960年代發展出以錄音轉譯稿作為研究素材後,相關的研究才有快速的成長。1973年Barak Rosenshine...Guthrie, James W. (2003).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蔡菁菁(2009)。一位國小教師的數學課教室言談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