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13.32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施測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施測者」或主試者指主持測驗的人。施測者的行為對測驗的實施有重要的影響,會影響受試者的表現及測驗的結果;因此,在標準化測驗中,要求施測者要按一定的程序實施。在舉行測驗前,施測者的職責為:(1)事先公布測驗時間;(2)熟悉測驗的實施手冊及測驗內容;(3)事先安排施測座位,防止受試作弊;(4)考慮試場的物理環境,如適宜的光線、溫度、通風及防止噪音及不當的干擾等。在施測中,施測者的職責為:(1)按指導說明施測;(2)與受試者建立親善關係;(3)巡視學生作答;(4)嚴格控制測驗時間;(5)鼓勵受試者盡自己的最大能力或依自己的真實情形作答。施測完畢,施測者的職責為:(1)收回測驗題本與答案紙並清點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行。如:「施行」、「實施」。
加上、用上。如:「施肥」、「施藥」。
給予。如:「施捨」、「施恩」、「樂善好施」、「施比受更有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讀者」、「記者」、「作者」、「好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助詞。A>用於句中,表示語氣停頓。如:「光陰者,百代之過客。」B>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如:「禮尚往來,乃人情所不能免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丈量、度量。如:「測量」、「目測」、「測定」、「測試」。
推想、估量。如:「預測」、「推測」、「猜測」。
建構效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建構效度是指一個測驗能夠測量某一個理論的建構程度。在心理學上常使用建構的例子,例如:學業性向、機械理解、語文流暢、焦慮、內向外向、動機智力、情緒穩定等等,都是心理學理論的構念或假設性的概念。建構是心理學者為了分析或解釋人類的內外在行為,對個人行為特質的一種假設,然後由受測者對測驗工具所作的行為反應,據以推測其是否具有這些特質。建構效度的分析,需要從許多不同的資料來源,依據邏輯及經驗來分析。其方法與技術,通常有以下幾種:1.相關檢定:如果某測驗依據心理學或教育學的某一種理論來編製,受測者在該測驗的得分與其在效標上之得分,求兩者的積差相關,如果是正相...
動態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態評量(Dynamic Assessment)是一種雙向互動的評量方向,應用於教育上,尤其是特殊教育。有別於一般的單向評量,動態評量的施測者會在學生遇的困難時提供協助,並視協助的多寡來給分。動態評量的概念最早由前蘇聯的發展心理學家利維·維谷斯基(1896年-1934)提出。奠基在社會文化認知的理論上,認為個體高層次認知的發展需要透過中介者來加以促成。強調學習先於發展,個體認知能力的發展應是他人支持、自我支持,再內化到個體這樣的循環歷程。並利用「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分別從學習能力、保持能力(保留所學、不遺忘)與遷移能力三...
主題統覺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主題統覺測驗」是人格測驗中投射技術的一種;投射技術可分聯想技術、完成技術、編造技術、表現技術等四種,主題統覺測驗是屬於編造技術。其方法是提供一些圖片為刺激,要求受試者編造一個故事。
  此測驗是一九三五年由莫瑞(H.A. Murray)和摩根(C.D. Morgan)在哈佛臨床心理中心所發展出來的,目前也已廣泛應用於臨床和研究上,同時,也成為其他工具發展的模式。
  主題統覺測驗的基本假設是:個人面對圖畫所編造的故事,與其生活經驗有密切關係。其所編的故事內容,雖然受到當時的動機與情緒狀況的影響,但是往往包括個人所壓抑的潛意識。易言之,個人在編造故事時,常常不知不覺地把...
適性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有助於提高測驗效能。 方法原則上所有適性測驗的方法都跟各別施測的比西智力量表所採用方法相似。首先施測者必須使用某些資料來預測受試者能力,以這個預測為基礎,題目的選擇要與該能力水準相當,而省略那些對於受試者來說太過簡單或太過困難的題目。目前最簡單的適應測驗策略就是以中等難度的題目當作開始,如果答錯第一題,接下來的題目就較簡單;而在答對之後給予較困難的題目。 電腦適性化測驗(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CAT) 定義在電腦適性測驗是以電腦取代
常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普通的規模。晉.左思〈吳都賦〉:「弘舸連舳,巨檻接艫,飛雲蓋海,制非常模。」
2.有代表性的樣本在某一測驗上的平均表現。可作為評定、解釋測驗結果的依據。如:「年齡常模」、「年級常模」。
音樂性向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音樂性向測驗(music aptitude)音樂性向測驗是指,測量個人音樂的知覺與聽覺的潛在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對各種樂器的音感辨別、旋律感的比較。美國愛荷華大學的西修,在1919年編製了音樂才能測驗,1939年又將該測驗修訂,是用對象包括國民小學四年級以上至成人。測驗內容包含:(1)音調辨別;(2)音量辨別;(3)節奏辨別;(4)音長辨別;(5)音質辨別;(6)音調記憶等,測驗時要受測者聽一系列配對的音調之後,辨別他們之間的差異。該測驗施測時間大約一小時,有建立國民小學四年級以上至成人的百分位數常模。經研究發現,此測驗的折半信度係數介於.55至.85之間,各部分與音樂訓練的效標介於.32至.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