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95.238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權力結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政治制度內,有效權力分配的形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交、聯合。如:「結合」、「結識」、「結交」、「結伴」、「集會結社」、「義結金蘭」。
終了、收束。如:「結束」、「結帳」、「結案」、「結算」、「結業」、「了結」。
凝凍。如:「結凍」、「結冰」。
植物結果。如:「結了果實」、「樹上結了許多果子。」
構成、形成。如:「結仇」、「結怨」。
繩、線或帶子所結成的紐。如:「領結」、「死結」、「蝴蝶結」。
心中糾纏難解的地方。如:「糾結」、「心有千千結」。
表示保證或負責的文件字據。如:「具結」、「保結」、「切結書」。
結實:A>堅固。B>強健。如:「運動員的肌肉都滿結實的。」
結結巴巴:形容口吃的樣子。如:「他說話老是結結巴巴的,真教人著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組織。如:「架構」、「機構」、「結構」。
設想、規劃。如:「構思」、「虛構」、「構想」。
結成、造成。如:「構怨」。
作品。如:「佳構」。
搭蓋、建造。如:「構築」、「構屋結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掌握的力量或勢力。如:「權力」、「主權」、「權威」、「權勢」、「大權在握」。
應享有的利益。如:「權利」、「版權」、「權益」、「投票權」、「所有權」。
隨機而變。如:「權變」、「權宜之計」。
衡量。如:「權衡」、「兩害相權,取其輕。」
暫時、姑且。如:「權充」、「權且」。
謀略。如:「弄權」、「權術」、「權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和動物體內筋肉運動所產生的效能。如:「力氣」、「力量」、「體力」、「臂力」、「腕力」、「力不從心」、「力能扛鼎」。
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作用。如:「動力」、「抗力」、「向心力」、「離心力」、「地心引力」。
泛指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功能或作用。如:「火力」、「水力」、「風力」、「浮力」、「說服力」、「吸引力」、「生產力」、「勞動力」。
才能、能力。如:「實力」、「智力」、「理解力」、「量力而為」。
權勢。如:「權力」、「勢力」。
盡力、拚力的。如:「力戰」、「力爭上游」、「力求上進」、「據理力爭」。
以力氣供人使役的人。如:「苦力」。
權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具有控制、指揮等影響的力量。《漢書.卷九二.游俠傳.萬章傳》:「與中書令石顯相善,亦得顯權力,門車常接轂。」《老殘遊記》第一七回:「又想他們的權力,雖然夠用,只不知昨晚所說的話,究竟是真是假。」
結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各組織成分的搭配、排列或構造。如:「這篇文章的結構很完整。」東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於是詳察其棟宇,觀其結構。」
2.勾結。唐.陸贄〈參議竇參等官狀〉:「今者再責竇參,特緣別有結構,陸下親自尋究,審得事情所與連謀,固知定數。」
性別平等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別的限制。3-4-5探究社會建構下,性別歧視與偏見所造成的困境。3-4-6反思社會環境中,性別關係的權力結構。3-4-7探究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性別歧視,並尋求改善策略。 融入學習領域之建議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在國民中小學的實施,除了在實施學校本位課程時,以彈性學習時間自行發展教材與教學活動之外,最積極目的仍冀望以融入式課程作為手段,將性別平等教育能力指標轉化為各學習領域的知識內涵,促使七大學習領域知識內涵與課程結構,均能體現性別平等教育之理念。除此之外,希望審訂版教科用書與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在編撰相關教材及設計各學習領域課程時,...
教育知識社會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知識社會學(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目錄1 定義2 歷史3 中英文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定義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去探究學校課程形成過程及其影響因素的一門學問。詳細來說,教育知識社會學在於分析課程中,知識的選擇、組織、評鑑等現象,以及權力結構對於這些現象的影響。因為知識與可成通常密不可分,所以部分學者將教育知識社會學稱為社育課程社會學。 歷史知識社會學一詞於1924年由社會學家謝勒(M. Scheler)所提出,並經其他社會學者闡述與傳遞之後,慢慢成為社會學中的一支,並漸受...
教育微觀政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微觀政治林天祐(2004)界定教育微觀政治的意義為:「教育組織中決定權、決定過程與執行決定的現象探討。包括組織情境、權力結構、權力運作過程、權力運作結果」。林曜聖在綜合Hoyle(1986) ;Ball(1987); Lindle(1994)的觀點後,將學校微觀政治界定為:「在學校運作的過程中,與學校事務相關的個人或團體,運用權力與衝突等政治的行為,來處理學校中的人際關係與行政事務,藉以達成其個人或團體的既定目的、維持其既有利益或取得其欲得之利益」(林曜聖,2003)。從林天祐和林曜聖對教育(學校)微觀政...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