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49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現象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起源現象學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的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
現象學方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象學方法是指胡塞爾(E. Husserl, 1859~1938)在現象學(phenomenology)中提出的哲學方法,主要有「存而不論」(epochè)(參見「現象學存而不論」)、本質直觀(eidetic intuition)或本質描寫(eidetic description)、現象學還原(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參見「現象學還原」)、以及「意向性分析」(intentional analysis)等諸多方法。
  十九世紀下半葉,原為數學家與邏輯學家的胡塞爾,在面對心理主義(psychologism)、歷史主義(historicism)、世界觀...
現象學還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象學還原或稱超驗還原(transcendental reduction)、觀念(或本質)還原(eidetic reduction),是胡塞爾(E. Husserl, 1859~1938)現象學(phenomenology)中的重要哲學方法。「還原」一辭略同於「存而不論」(epoché)(參見「現象學的存而不論 」)、「放入括弧」(parenthesizing)、「排除」(exclusion);但不同於自然主義或實徵論(positivism)所謂的「化約」(reduction)。現象學的還原法在排除、擱置自然態度(參見「自然態度」)與事實世界,以期回歸認知自我的超驗主體性(transcen...
現象學的存而不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象學的存而不論或稱現象學化約法,是胡塞爾(E. Husserl, 1859~1938)現象學方法(phenomenological method)(參見「現象學方法」)中的重要步驟。「存而不論」(επο × ή)一辭取自古希臘懷疑論(skeptism),意即對一切可疑之事予以擱置,存而不論,不作判斷。胡塞爾認為一般自然科學與文化科學研究,均採自然態度(參見「自然態度」),設定世界為事實,將認知侷限於感官知覺可立即直接感知的現實具體事物之中。既不反省能知之我何以知,也不細察所知之物何以真。現象學則超越自然態度,以能知自我的純粹意識與本質直觀(eidetic intuition),以及所知事...
現象學方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象學學說在教育社會學上的應用雖是一九七○年代「『新』教育社會學」崛起後的產物,但其學說卻可遠溯及十九世紀末期的心理主義(Psychologism)或歷史主義(Historicism),以及二十世紀初期胡塞爾(Edmund Husserl)的哲學思想。
  現象學的研究與象徵互動理論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此二學派均關切個人對現實認知的方式,及對這種認知的反應。就象徵互動理論看,所謂的象徵,包括語言、文字、符號、手勢、動作等,無所不在。這些象徵都代表某種東西、某種意義、或某種觀念、思想及情緒。不過,它們的發展是社會性的,人們藉由互動的過程來表達其特定的意義、價值與思想,是用來溝通的。此...
現象學與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象學屬於一種哲學的方法論,主要倡導人物是胡塞爾(Edmund Husserl, 1859~1938)。胡塞爾運用現象學一詞來指稱一種理想意義的科學(描述人們如何經驗世界),也常被人與存在主義相提並論;如果想要追求一種對現象學的單一解釋或定義,結果可能會讓人失望。胡塞爾的追隨者如海德格(M. Heidegger)、嘉達美(H.G. Gadamer)等人更把經驗的性質回歸到現存世界(而非工具或概念世界),把概念世界當做一種由現有、實體及暫時經驗賦與意義的表達;現象學者強調生活世界的意義,也強調經驗與社會結構之間的對話關係,以期追尋並發掘深層的社會結構及內外在生活世界的廣泛聯結。
 ...
現象學的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象學的美學是以現象學方法來探索美感經驗的一門學問,代表思想家是法國的杜夫海納(Mikel Dufrenne, 1910~ ),最重要的代表作則是他一九五三年所發表的〔美感經驗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這本書以美感經驗為主要分析的對象,但他論述的程序是先以藝術作品和美感對象為分析的起點,從而強調美感知覺的重要,最後再由美感對象和美感知覺的相互關係,來建立美感經驗的現象學
  首先就美感對象而言,杜夫海納既不採取實在論者的立場,將美感對象視為脫離認知主體而獨立存在的物質對象:也反對觀念論者的立場,將美感對象視為意識活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習。如:「學習」、「好學」、「學技術」、「學而不厭」。
模仿。如:「呀呀學語」、「有樣學樣」、「九官鳥會學人說話」。
學問。如:「學術」、「博學」、「求學」、「品學兼優」、「才疏學淺」。
學科。如:「哲學」、「文學」、「科學」、「醫學」、「經濟學」。
學說派別。如:「漢學」、「紅學」、「宋明理學」。
求學的場所。如:「學校」、「小學」、「中學」、「大學」、「學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哺乳類動物。是陸地上現存最大的動物。產於印度、非洲等熱帶地區。力強,皮厚,毛少,耳大,鼻長圓筒狀,能伸捲自如,有一對長門牙自口伸出。
外觀、狀態。如:「形象」、「現象」、「氣象」、「星象」、「天象」。
意念針對的人或事物。如:「對象」。
仿效、摹擬。如:「象形文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顯露。如:「展現」、「發現」、「呈現」、「現出原形」。
目前、此刻。如:「現在」、「現今」、「現狀」、「現代」、「現任」。
即時、馬上。如:「現做現吃」、「現買現賣」、「現學現用」。
實有的、目前有的。如:「現金」、「現款」、「現貨」。
現金、現款的簡稱。如:「兌現」、「貼現」、「付現」。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