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4.051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穿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穿戴、裝扮。如:「穿著入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七郎叫眾人取冠帶過來,穿著了,請母親坐好,拜了四拜。」《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侵早就起來催促錢青梳洗穿著。」
2.借指衣服。《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銀子到手,未免在解庫中取贖幾件穿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穿上。[例]著衣、穿著
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衣物套妥在身上。如:「穿衣服」、「穿襪子」、「穿鞋子」、「穿戴整齊」、「穿金戴銀」。
通過、使貫通。如:「貫穿」、「穿鞋帶」、「穿山越嶺」、「穿針引線」、「穿越馬路」。
明白、透澈。如:「說穿」、「看穿」、「拆穿西洋鏡」。
鑿通。如:「穿孔」、「穿洞」、「穿壁引光」。
穿鑿附會:憑空想像,任意曲解。如:「對於不可解的事物,人們總喜歡穿鑿附會,令人信以為真。」
穿幫:比喻被人發現底細,或丟臉出醜。如:「他剛在臺上不小心穿幫,真丟臉。」
沽名釣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此在平帝時王元后的詔書中,曾經讚許公孫弘行事儉約,生活花費少於常規,以身作則,使民風淳樸,與那些穿著奇特服裝來謀取聲望的人完全不同。這兩個典源一用「沽名」,一用「釣虛譽」,後來被合用成「沽名釣譽」,用來指故意做作,用手段謀取名聲和讚譽。
如火如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 秣馬食士:餵給馬匹糧草,供給軍士飯食。秣,音ㄇㄛˋ,餵牲口。 (4) 服兵擐甲:拿著武器,穿著盔甲。擐,音ㄏㄨㄢˋ,穿著。 (5) 係馬舌:把馬舌勒住,不讓馬發出聲音。係,通「繫」。 (6) 出火灶:不點燈,只用灶火照明。 (7) 徹行百行:以百人通為一行,百行為萬人的軍陣。徹,通。行,音ㄏㄤˊ。 (8) 行頭皆官師:以大夫為每行行頭。行頭,一行當頭的人。官師,大夫。 (9) 擁鐸拱稽:抱著鐸,拿著士兵名冊。鐸,音ㄉㄨㄛˊ,一種大鈴,有柄有舌,振舌發聲。古代常用來宣布政教法令或示警。稽,名冊。 (10) 建肥胡:立起幡旗。肥胡,一種狹長、垂直懸掛的旗幟。肥,通「飛」。 ...
不求甚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陶潛,一名淵明,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人,為晉朝大司馬陶侃的曾孫。雖然有顯赫的家世背景,但因其世代為官清廉,故傳至陶潛時已是家道中落,生活困苦。陶潛也曾幾次做官,先後擔任祭酒、參軍等職務,四十一歲時還當過彭澤令,但只做了八十多天,便因不肯穿著整齊去迎接督郵,而辭官歸隱。陶潛個性放任曠達,自然率真,曾作〈五柳先生傳〉一文來比喻自己,文中說五柳先生的個性沉默少言,不愛好榮華富貴;喜歡讀書,但只求義理上的了解,不過度鑽研字句的解釋,每次讀書只要讀到有心領神會的地方,便會高興得忘了吃飯。又說五柳先生喜歡喝酒,但因為家裡貧窮,沒辦法常買酒喝,於是鄰居或親朋好友常常買酒招待他,他也不矯揉造作,總是喝到酩酊大...
舉案齊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失?” 樑鴻答道:“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麻葛衣,並能與我一起隱居到深山老林中的人。而現在你卻穿著綺縞等名貴的絲織品縫製的衣服,塗脂抹粉、梳妝打扮,這哪裏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啊?”孟女聽了,對樑鴻說:“我這些日子的穿著打扮,只是想驗證一下,夫君你是否真是我理想中的賢士。妾早就準備有勞作的服裝與用品。”說完,便將頭髮捲成髻,穿上粗布衣,架起織機,動手織布。樑鴻見狀,大喜,連忙走過去,對妻子說:“你才是我樑鴻的妻子!”他為妻子取名為孟光,字德曜,意思...
沐猴而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裡可以稱霸中原。」項羽看到秦宮殿都已經燒毀,心裡又想念故鄉,就回答說:「人富貴了不回故鄉,就好像晚上穿著漂亮的衣服外出,誰看得到?」那個人就背地裡對人說:「聽說項羽這個人,就像個性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沒有遠見成不了大事,現在看來果然是真的。」結果話傳到項羽的耳裡,就把那個人捉來烹煮。後來「沐猴而冠」被用來指性情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亦用來比喻人虛有表象,卻不脫粗鄙的本質,沒有遠見。除此之外,古來對這句成語另有一解,認為因為獼猴性子急躁,不能若人久著冠帶,用來比喻人的性情急躁。
五花八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起居,真是不好意思!」然後就找製造甲冑、箭的工匠,製作干戈器械,用了幾天時間才完成。它集結了數百人,穿著鎧甲,戴著頭盔,騎馬疾奔,擺出古代兵法中的五花陣、八門陣,就像在操練與檢閱軍隊一樣,然後就一齊大聲吶喊著離開了。古代兵法中的五花陣、八門陣因戰術變化很多,後來「五花八門」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比喻花樣繁多,變化多端。
野人獻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冬天只有填著亂麻的冬衣可以穿著勉強過冬,到了春耕時,就獨自曬太陽取暖。他不知道天下有寬廣大廈和暖室可住,也不知道有絲綿袍和皮裘可穿。於是回頭跟妻子說:「曬太陽的溫暖,沒有人知道;我如果把這個方法獻給國君,一定會得到重賞。」同鄉的富人聽了告訴他說:「從前有個人把野菜推薦給有錢人吃,有錢人吃了以後,不是嘴巴覺得刺痛,就是肚子受害。大家譏笑他,罵得那人慚愧不已。你就跟他是同一類的人!」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野人獻曝」,用來比喻平凡人所貢獻的平凡事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