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0.359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總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總歸結、總結束。如施政報告、會務報告等,末後多有總結
總結性評量(summative_evalua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屬於教學效果評量方式之一,它的特點是在教學活動結束之後才實施,目的是為了確定教學目標達成的程度。通常在教學的課程或單元結束後,為了確定教學目標是否有達成,以及學生精熟預期學習結果的程度,並評定學生的成績等級,必須進行總結性的評量。一般來說,學校定期舉行的週考、月考和期考,都可視為總結性評量。此種評量與形成性評量及診斷性評量不同之處在於,它並不偏重於發現學習困難和改進教學,而是較注重在學生成績等級的評定,以及確定學生學習的精熟程度。此種評量評量的範圍...
總結性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總結性評量(Summative Assessment)通常是在一教學活動結束後教師對學生學習成就結果所進行的評量,以決定其教學目標達成的程度與教學目標訂定的適切性。通常是在某一教學單元、課程或是學期末,教師就學生的學習成就進行評量,決定其成績的等第、及格與否,並衡量其教學目標達成的程度與適當性。一般以認知評量為主,但有些科目會涉及技能、情意方面的學習結果。期末或是教學結束時的考試都可算是總結性評量。評量內容或是項目多是依據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的...
總結性評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總結性評鑑是指一個方案或課程設計完成後,用以評估該整體方案或發展過程的效果與價值,判斷其績效的評鑑。這是評鑑學者史克立文(Michael Scriven)所提出的概念,與形成性評鑑相對。
  史克立文認為,評鑑的目的即是在判斷價值。固然評鑑者也有責任協助教育工作者改善方案,但卻不能僅止於對方案作選擇,而必須客觀地評定方案的價值。基於評鑑協助改善與判斷價值的兩種功能,史克立文遂提出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鑑兩個概念。形成性評鑑主在協助發展、改善方案;總結性評鑑則在評估已發展完成之方案的價值。總結性評鑑可能協助方案設計者了解方案的優缺點,實施的價值性及可能的效益,據以作進一步的修正。對方案的...
總計功能;總結功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求取多筆記錄之某些資料欄位總和的函數。參【部份函數】(partial function)。
(二)允許提供計算結果顯示或列印之功能,但未重新以人工進入之前不能再使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交、聯合。如:「結合」、「結識」、「結交」、「結伴」、「集會結社」、「義結金蘭」。
終了、收束。如:「結束」、「結帳」、「結案」、「結算」、「結業」、「了結」。
凝凍。如:「結凍」、「結冰」。
植物結果。如:「結了果實」、「樹上結了許多果子。」
構成、形成。如:「結仇」、「結怨」。
繩、線或帶子所結成的紐。如:「領結」、「死結」、「蝴蝶結」。
心中糾纏難解的地方。如:「糾結」、「心有千千結」。
表示保證或負責的文件字據。如:「具結」、「保結」、「切結書」。
結實:A>堅固。B>強健。如:「運動員的肌肉都滿結實的。」
結結巴巴:形容口吃的樣子。如:「他說話老是結結巴巴的,真教人著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統計聚合。如:「總計」、「總括」、「總共」、「總和」。
統括、全部的。如:「總額」、「總綱」。
一直、一向。如:「他總是不聽話!」
終究。如:「不管怎麼說,他總不答應。」
全面、全部。如:「總動員」、「總複習」。
最高的長官、負責人。如:「總統」、「總裁」、「總督」、「總經理」、「總編」、「總司令」。
優柔寡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優柔寡斷」原作「柔茹寡斷」,典源出自《韓非子.亡徵》。〈亡徵〉篇,顧名思義就是滅亡的徵象,韓非在這篇中所論述的是國家將要滅亡的徵兆和跡象,他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各方面深入考察,從中識別徵兆,分析導致亡國的原因,多達四十餘條,這是他總結歷代治亂興亡的結果。一個國家,如果君主的權力、領土小,而諸侯、大夫們的權力、封地大,那就可能滅亡。忽視法律禁令而致力於權謀智計,荒廢內政,必須倚靠外援的國家,可能滅亡。官吏喜好研究私家學術,貴族子弟們愛好爭論是非,商人在國外屯積財貨,而人民卻在國內忍受窮困的國家,可能滅亡。喜好修建宮室臺榭,經常勞動百姓、消耗財物的國家,可能滅亡。講求祭祀鬼神、迷信卜...
窮兵黷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窮兵黷武」係由「窮兵」及「黷武」二語組合而成。 「窮兵」是出自《孫臏兵法.威王問》。《孫臏兵法》總結戰國中期之前豐富的作戰經驗,繼承孫武《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敘述進攻及佈陣的運用方法,其中「以道制勝」是本書的重點。在〈威王問〉篇中,孫臏引述了「用兵無備者傷,窮兵者亡」這兩句話,來說明「道」也就是用兵的方法。這兩句話說的是:在戰爭中,用兵沒有做好防備的人一定會受傷,用盡全部兵力的人一定會招致滅亡。 「黷武」則是出自《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劉虞》,根據記載,節度使劉虞對公孫瓚原本就有些不滿,後來又因為兒子劉和在公孫瓚陰謀下被袁術扣留做人質,仇怨就更深了。公孫瓚雖然幾次和袁紹交戰都...
臨渴掘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臨渴掘井」原作「渴而穿井」。《黃帝內經》共十八卷,內容包括《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兩部分。是春秋戰國前醫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也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這篇〈四氣調神大論〉記載:強調人應依據四時陰陽調整作息以養生的重要性,闡明四時陰陽是萬物的根本,順應節氣就不會生重病,是養生的方法,如果等到病根生成才治療,亂象已成才治理疏通,就像口渴了才挖井取水,要打仗了才鑄造兵器,這樣豈不是太晚了!後來「臨渴掘井」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渴而穿井」演變而來,用來比喻事到臨頭才著手準備,為時已晚。另外在《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也記載一則故事:春秋魯昭公逃離自己的國家投奔齊國,齊景公問他原因時,他說:...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