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81.2574 ms
共 1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習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近年來教學心理學的研究中,學習的認知歷程是主流之一。從認知的訊息處理論中得知,學習的認知歷程包括經由注意而使外在的刺激從感受器至知覺階段、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可能涉及訊息的摘取、訊息的保留存檔、以及訊息的檢索應用等,而其中最重要的三種成分即為:習得成分(acquisition components),指學習新訊息有關的歷程;保存成分(retention components),指設法記憶新學習訊息的歷程;應用成分(application components),指將所學習的知識技能應用來解決問題的歷程。
故習得乃是指學到新的知識、觀念、動作技能等,而習得的能力需要應用各種... |
習得的無助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習得的無助感是指個體面對挑戰情境時的一種消極心態,縱使輕易成功的機會擺在面前,也缺乏嘗試的勇氣。習得無助感是個人因長期處於失敗及挫折情境中,面對衝突及壓力無法解決,而以逃避心態去面對問題,形成逃避失敗的習慣。
史利曼(M.E.P. Seligman)在一九七五年首先提出「習得的無助感」概念的研究。他把狗放在一個電擊的情境中,無論牠做任何反應都給予電擊。之後再把牠放在一個只要按鍵即可終止電擊的情境中,狗仍然不反抗的接受電擊。換言之,狗在經歷了無法控制之創傷之後,失去反應的動機,同時也產生壓抑和焦慮。因此,即使有些反應能終止電擊,牠也很難學到這個反應是有效的。後來史利曼及其協同研... |
技能習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技能是一種習得的能力,是以動作為基礎而表現出高度的熟練、準確、精密、變化等特徵。動作學習是多個活動(反應)的連鎖化,而技能學習則又是多個動作的連鎖化。
技能習得不但是多個動作的適當配合,而且也是知覺與動作的適當配合。在此過程中,知覺歷程參與的程度隨技能的熟練程度而遞減。 根據張春興、林清山在他們的〔教育心理學〕中的描述,技能學習的心理歷程其有下列三個特徵,茲略述如下: 1.從認知到習慣:根據費茲(P. Fitts)的研究,技能習得必須經過以下三個階段:(1)認知期(cognitive phase):在認知期內,或是經由教師的講解示範,或是經由自己按... |
習得的無助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習得的無助性目錄1 前言2 學者論述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前言雷可拉主張,他的真正的隨機控制組創立一個在制約刺激與非制約刺激之間沒有預測性價值的情境,因此不會發生制約作用。誠然,雷可拉及他人已演示在真正的隨機控制條件中未發生制約作用,但是或許他們正在注視錯誤的行為類別。 學者論述西利曼已提出足以令人信服證據,即在雷可拉所謂的真正的隨機控制條件之下,動物誠然學習了很重要的事情。西利曼在分析中,首先指出,古典制約實驗中,有機體是無助的,牠習得的正是這...
|
語言習得裝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賦論者主張人類天生具有學習語言的能力,並嘗試探討此天生能力的本質。語言學家杭斯基(N. Chomsky)乃天賦論者之一,他提出語言習得裝置的理論,來說明其語言天賦的觀點。他認為人類的認知結構中,存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語言習得裝置,使人們可以不需經過刻意教導,就能輕易獲得語言。語言習得裝置的功能就像眼能視與耳能聽的功能一樣,在兒童發育到某一程度,開始幫助兒童分析周遭語言,快速學習語言規則。語言習得裝置是具有彈性的,它能適用於各種語言結構,是人類所共有的。它包括一些基本的語言訊息和一組分析程序,而且隨著兒童和周遭的語言環境互動,而歸納、修正出該環境中的語言規則來。
天賦論者的一般觀... |
習得的無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個人經痛苦折磨而養成的一種絕望的心態;縱使脫離苦難的機會擺在眼前,個人也鼓不起勇氣去嘗試解決困難。該現象原由動物實驗發現。動物可以經由操作制約的歷程,學習到看見訊號而逃脫。但如訓練時懲罰的太久、太重,使牠永無逃脫的機會,久之,縱使停止打擊,讓牠逃脫,牠也不會做出脫逃的行為。準此推論,在日常生活中,若屢屢失敗,長期挫折後灰心喪志,對任何機會均持絕望態度,即可視為習得的無助。
應用到環境心理學上,我們可以舉台北市的交通做為一個絕佳的例子。當交通堵塞的時候,你想回家或去上班,但交通狀況剝奪了你控制行車速率的能力,根據你以前的經驗,你覺得無論你做什麼地無法改善這種情況,因此不嘗試作... |
習得的驅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驅力是早期心理學中稱動機的另一個名詞。動機為行為的造因,稱驅力意為促發行為力量與動機意義相近,但更明白的指出驅策個人發生行為的力量,而行為的發生,完全出於個人心意的,多是由於需要。需要又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
二十世紀前三十年代,心理學家對驅力有兩種說法,牽涉到「天生和養育」(Nature-Nurture)問題。就驅力而言,麥獨孤(W. McDougall, 1871~1938)在其〔社會心理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 1908~1926)中認為驅力乃是天生的本能,一切生物皆具。華生(J.B. Watson, 1878... |
習得需要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習得需要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麥克理蘭(David C. McClelland)所提出的。他認為人類多數的心理需要係源於文化學習,其中三種是「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權力需要」(need for power)和「情感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成就需要是指個人對於自己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工作,不但願意去做,而且力求完美的一種內在驅力。權力需要是指一個人希望能對他人發揮影響力,把工作做好的一種內在驅力。情感需要是指一個人盼望能和他人維持親密關係,獲致他人友誼的一種內在驅力。
根據麥克理蘭和彭漢(D.H. Burnham)的看... |
習得的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葛拉松(A.A. Glatthorn)於所撰〔課程領導〕(Curriculum Leadership)一書中,認為古德拉(J. Goodlad)的課程分類概念仍不太理想,乃另行將課程區分為六類:建議的課程(recommended curriculum)、書面的課程(written curriculum)、支持的課程(supported curriculum)、教導的課程(taught curriculum)、測驗的課程(tested curriculum)和習得的課程(learned curriculum)。
習得的課程,乃學生在學校學習經驗中,其價值、知識和行為發生改變的總... |
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獲取。如:「取得」、「得到」、「得志」、「得勢」。
適切、合宜。如:「得體」、「得當」。
滿意。如:「得意」、「洋洋自得」。
可以。如:「得過且過」、「不得高聲喧譁」、「得饒人處且饒人」。
夠了。多用於談話時表示反對、禁止。如:「得了,別再鬧了!」
置於動詞或形容詞後面,表示程度。如:「飛得高」、「樂得很」。
應該、必須。如:「這件事總得讓大家知道。」、「時間不早了,我得走了。」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