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27734 收藏人次:340314
此。如:「念」。《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乎?」
1.更加。通「滋」。《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賦斂重,而百姓屈竭。」
2.現在。《史記.卷七一.樗里子甘茂傳》:「今臣生十二歲於矣,君其試臣,何遽叱乎?」
1.年、時。《孟子.滕文公下》:「今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
2.姓。如春秋時魯國有無還。
參見「龜」條。
    
瀏覽人次:23530 收藏人次:650684
語出《書經.大禹謨》:「帝念哉!念,釋。」指對某人或某事牢記在心,念念不忘。晉.陶淵明〈命子〉詩:「溫恭朝夕,念。」
事體大     
瀏覽人次:7219 收藏人次:1113910
事情牽涉的範圍很廣,影響很大。今亦用為事情無法立即解決的推托之詞。如:「事體大,怎可如此草率?」也作「此事體大」、「斯事體大」。
    
瀏覽人次:3670 收藏人次:187799
國名。漢代西域國之一。
曼常數     
瀏覽人次:2063 收藏人次:0
  在理想氣體中,一莫耳(mole)分子所具有平均動能為3RT/2。R=8.31 J/mole-K°為理想氣體常數。
  由於每一分子平均動能為 =(3RT/2)/NA=3kT/2,且k=R/NA,此處 表(每一)分子平均動能,k為波曼常數,NA=6.02×1023mole-1代表每莫耳所有分子數。故
接觸理論     
瀏覽人次:987 收藏人次:0
  當兩個物體接觸於一點,如圖(1)中之 o 點,此兩物體在接觸點附近,將有共同切面及相同法線,如圖(1)中之 or 及 oz。若此兩物體受到沿著法線方向之壓力作用,如圖(2)中之 N,此兩物體之接觸,將由原本未變形前之點接觸變為接觸於一小面積,如圖(2)中之 2a。如何求得接觸面積之大小和尺寸以及接觸面上之接觸力,為此類接觸問題之最大關鍵;求得此些資料後,即可計算此兩物體內各點之應力和變形。
  Hertz 所考慮者,為兩個接觸體都為均質、等向之線彈性體,且代表接觸面之尺寸,遠小於接觸面附近未變形前之曲率半徑。在此情況下,Hertz 考慮兩個接觸體,在接觸面附近為平滑且無摩擦力,因...
-威廉公式     
瀏覽人次:946 收藏人次:0
  水力計算公式之一種,常用於給水工程管流之計算,係基於實驗室及現場觀察之經驗公式V=0.84935 CR0.63S0.54其中
  V:平均流速(m/ sec)
  S:水力坡降
  R:水力半徑(m)(R=A/ P)
  A:斷面積(m2)
  P:濕周(m)
  C:Hazen-Williams流速係數(80~100,依管材及使用年限等而異)
  此公式之特點在於流速係數C值非雷諾數(Reynolds number)之函數,其缺點在於其並不考慮水溫度或黏滯度(viscosity)之變化。
    
瀏覽人次:917 收藏人次:166542
1.人名:(1)(Heinrich Rudolph Hertz,西元1857~1894)德國物理學家。證實光波與電磁波相同,證明了馬克士威的電磁理論,建立後來無線電發明的基礎,故學者稱電磁波為赫波。(2)(Gustav Hertz,西元1887~?)德國物理學家。與夫然克氏用電子撞擊原子,證實波耳原子理論,獲西元一九二五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量詞。計算頻率的單位。為英語hertz的音譯。指每秒振動一次為一赫,簡稱為「赫」。
連續校正     
瀏覽人次:726 收藏人次:0
  當自由度為1,並以皮爾森(K. Pearson)近似卡方值(X2)進行適合度(goodness-of-fit)或獨立性(independence)檢定時,因為近似卡方值建立在二項分配上,是一個不連續分配,故必須應用葉連續校正,使近似卡方值更接近真正的卡方值。真正的卡方分配導源於常態分配,是一個連續分配。
  當進行適合度檢定時,葉的連續校正方式為:
  
  式中,Oi及ei分別是第i組樣本之觀察次數及理論次數;1/2為連續校正數。如果(|Oi-ei|-1/2)
  其中,Oij及eij分別是2x2列聯表(contigency table)中...
挹彼注     
瀏覽人次:651 收藏人次:227459
舀那個大容器中的水,灌入這個小容器中。語本《詩經.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後比喻取有餘以補不足。清.錢謙益〈太僕寺少卿陳綬授中憲大夫制〉:「士有試于一命,屯膏不施,而光大于其子,匪獨積習名教,有開必先,挹彼注,天亦以著廉吏之報焉。」也作「挹彼注此」。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