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5.01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觸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干犯、冒犯。《三國演義》第一三回:「李樂等專權,百姓稍有觸犯,竟於帝前毆罵。」《紅樓夢》第四回:「倘若不知,一時觸犯了這樣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連性命還保不成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違法有罪的人。如:「嫌犯」、「犯人」、「罪犯」。
侵擾、侵害。如:「冒犯」、「侵犯」。
違背、牴觸。如:「犯罪」、「犯法」、「犯規」、「犯上」、「眾怒難犯」。
發作。如:「胃病又犯了」、「老毛病又犯了!」
值得。如:「犯不上」、「犯不著」。
犯難:不怕危險而勇往直前。如:「戰士們為了保衛國家,都具備有冒險犯難的精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冒犯、干犯。如:「觸犯長上」。《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婆婆耐不過,從頭將打先生、罵媒人、觸夫主、毀公婆,一一苦訴一遍。」
同仇敵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黑色的弓、箭,以彰顯他們的功勞,並設宴樂酬賞。現在我只是奉命來繼續兩國的友好關係,承蒙君王賜宴,豈敢觸犯大禮而自取罪過呢?」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同仇敵愾」,用來指共同抵禦仇敵。也作「敵愾同仇」。
一成不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宥」,「三又」即「三宥」。有三件事情可以寬免其罪,一曰不識,二曰過失,三曰遺忘。 (2) 輕無赦:觸犯刑罰,雖屬較輕者亦不能赦免。 (3) 侀:音ㄒ|ㄥˊ,定型的意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遭受、觸犯。《韓非子.五蠹》:「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史記.卷三五.管蔡世家》:「必去曹,無離曹禍。」
華而不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干涉四時運行,更何況是人呢?而且一路上和他交談下來,覺得他說的話內容虛浮而不切實際,言過其實,容易觸犯別人,招致怨恨。眾人都怨恨他,我怕跟隨他還沒獲得利益就先遭到災難,所以離開他。」後來「華而不實」被用來比喻虛浮而不切實際。此外,在《國語.晉語四》中,可以看到「華而不實,恥也」這句話。事情發生在春秋時,秦穆公設宴款待晉公子重耳,在宴會結束後對臣子們所說的話。秦穆公認為,一個人徒具華麗的外表,而沒有實際內容,是可恥的。在這裡「華而不實」,同樣有虛浮而不切實際的意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衝突、觸犯。如:「你的話前後抵觸,矛盾極了!」《漢書.卷四.文帝紀》:「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
樂極生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歡樂至極,往往轉生悲愁。《警世通言.卷一七.鈍秀才一朝交泰》:「那王涯丞相只道千年富貴,萬代奢華。誰知樂極生悲,一朝觸犯了朝廷,闔門待勘,未知生死。」也作「樂極悲來」、「樂極悲生」、「樂極則悲」。
唐山過臺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船載出關口,暗中登上大船,抵達臺灣之後再由漁船趁黑夜接上岸。這種行為在當時被稱為「灌水」。放生:若是觸犯禁令被關口察覺,不但船戶會被問罪,偷渡者也會被強制遣返。由於偷渡是許多人散盡家財的豪賭,因此出現各種欺瞞關口的因應手段,有些提供偷渡的集團與海盜串通,用破敗小船搭載乘客,不但超載更將艙頂封死,以防乘客活動。航行過程中,若遇到大風浪輒成為浪底亡魂,即使到了臺灣海岸,為避免被察覺,往往在距離海岸還有一段距離的沙洲就騙、趕乘客下船,往後死活一概不管,稱為「放生」。種芋、餌魚:偷渡者在沙洲下船後,往往走沒幾步路就深陷泥淖中,因...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