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9.739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阿毗達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經典三藏中屬於論藏的典籍。梵語abhidharma的音譯,意為對法、向法、無比法等特別的法。指對佛陀教法以非常詳細而系統化方式撰述的佛教典籍。《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一:「論,謂傳生無漏慧教,此諸慧論,是彼資糧故,亦得名『阿毗達磨』。」也作「阿毗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互摩擦使光亮或銳利。如:「磨光」、「磨刀」。
消滅。如:「磨滅」、「磨損」。
拖延。如:「窮磨」、「磨工夫」、「消磨時間」。
研碎。如:「研磨」、「磨細」、「磨成粉末」。
波折、阻礙。如:「折磨」、「磨難」、「磨鍊」、「好事多磨」。
糾纏不休。如:「這個小孩可真會磨人!」、「跟他磨了半天,他才答應幫這個忙。」
磨牙:A>睡夢中,牙齒上下相咬磨。B>形容人話多、喜歡爭辯。如:「像你這樣喜歡到處磨牙,總有一天會得罪人。」
用來碾碎穀物的器具。如:「石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輔助、輔佐。如:「毗輔」、「毗佐」。《書經.微子之命》:「永綏厥位,毗予一人。」
2.連接。如:「毗鄰」、「毗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如:「到達」、「抵達」。
通。如:「直達車」、「四通八達」。
見解透澈,通曉明白。如:「知書達禮」、「通情達理」、「通權達變」。
表明、告知。如:「表達」、「傳達」、「轉達」、「辭不達意」。
顯要的。如:「顯達」、「達官貴人」。
興旺。如:「發達」、「飛黃騰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迎合、偏坦。如:「阿附」、「阿私」、「阿諛」、「剛正不阿」。
彎曲的地方。如:「山阿」、「河水之阿」。
阿拉伯:阿拉伯半島的簡稱。位於亞洲西南部,介於波斯灣與紅海之間。少河流多沙漠,中部為乾旱地區,沿海土地肥沃,島上居民大多信奉回教。
語助詞,加在稱謂上。如:「阿伯」、「阿斗」。
剎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量詞。計算時間的單位。為梵語Kṣaṇa的音譯。表示極短的時間。《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一二:「壯士一疾彈指頃,六十五剎那。」《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東海揚塵猶有日,白衣蒼狗剎那間。」
真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人名。南朝梁陳間高僧,本是西天竺優襌尼國人,應梁武帝的邀請,在大同元年(西元546年)到達中國,後在廣州刺史歐陽頠父子的支持下專心譯經,譯有《大乘唯識論》一卷、《攝大乘論》三卷、《中邊分別論》二卷、《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二二卷等,其中尤以《攝大乘論》影響最大,是南朝攝論學的依據,也是較有系統的介紹大乘瑜伽行派到中國的譯經家。
3.佛教用語。二諦之一。意為最究竟的真實。但佛教四派對此有不同的定義:一、毗婆沙宗說,事物雖已破滅或經理智分析後,心識依舊認為它是存在的,是為真諦;二、經部說,不待概念的賦予,其本身就已存在,而且經得起理智觀察的事物,是為真諦;三、唯識宗說,觀察實質的智慧所能覺察的對象,是為真諦;四、中觀宗說,在經驗世界中主客二元對立的狀態已經不存在,在這狀況下,直接現量所覺察的對象,是為真諦,也就是空性。《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卷一六:「若破無彼智,由智除餘爾,俗諦如瓶水,異此名真諦。」也稱為「第一義諦」。
意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佛教用語。對一切現象能產生分別作用的心。《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一:「意識相應散慧,名為計度分別。」
玄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喀什米爾的查漠),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槃、十二因緣、莊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
自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用語:(1)謂自由舒適。《法集要頌經》卷二:「除冥超神仙,善獲得自在。」(2)自我決定主宰。《中論》卷四:「人在眾中愧於涎出,而涎強出,不得自在,當知無我。」《金七十論.卷上》:「譬如父存時,兒不得自在。」(3)印度稱創造宇宙的天神,在佛教為天神之一。《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九九:「若謂自在更待餘因方能生者,便非自在如餘因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