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集大成     
瀏覽人次:2112 收藏人次:0
彙集各方面主張而成一完全的學說。語出《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瀏覽人次:24165 收藏人次:5172267
事情達到預定目標。與「敗」相對。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
變為。如:「點石成金」、「他成了大忙人。」、「鐵杵磨成繡花針。」
指人事物發展到一定的狀態、階段。如:「成熟」、「成人」、「成蟲」。
可以。如:「這樣子做也成。」、「我不會同意你去做這事,不成就是不成。」
既有的、既定的。如:「成規」、「成見」「成語」、「一成不變」。
整個、全部的。如:「成天」、「成年累月」。
促成。如:「成全」、「玉成」、「君子有成人之美」。
達到。如:「成千上萬」、「成雙成對」。
構成整體的。如:「成分」、「成員」。
成果。如:「坐享其成」、「守成不易」。
已做好的。如:「成品」、「成衣」、「成藥」。
量詞。用於計算十等分概念的單位。如:「有八成希望。」
姓。
    
瀏覽人次:21572 收藏人次:14141872
與「小」相對。如:「大樹」、「大河」、「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最年長、排行第一。如:「大伯」、「大姨」、「大哥」、「大姊」。
重要的、偉大的。如:「大志向」、「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表示尊敬之意。如:「久仰大名」、「拜讀大作」。
指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
表示程度之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天色大亮」、「大失所望」、「大逆不道」。
差不多。如:「大約」、「大略」、「大概」、「大體而言」。
大夫:醫生。如:「住院大夫」、「主治大夫」。
大王:A>古代對君王或諸侯的尊稱。B>俗稱盜匪的首領。如:「山大王」。
    
瀏覽人次:10385 收藏人次:4160841
聚合。如:「集會」、「集合」、「集資」、「聚集」、「收集」、「集思廣益」。
市場。如:「趕集」、「市集」。
輯錄式的出版品或影片。如:「詩集」、「文集」、「影集」。
一種中文傳統圖書的分類名稱,主要收錄詩文詞曲等著作。如:「集部」、「經、史、子、集」。
量詞。用於計算叢書或影劇集系列的單位。如:「這齣戲今天播出第三集。」、「這一套兒童故事書總共有三十集。」
大成     
瀏覽人次:608 收藏人次:0
1.偉大的成就。《禮記.學記》:「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也者,金聲而玉振也。」
2.古樂一變為一成,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為「大成」。後來引申為集合前人的學說或主張,形成完整的體系。《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口若懸河     
瀏覽人次:60205 收藏人次:5412077
「口若懸河」原作「懸河寫水」。晉朝的郭象是玄學的集大成者,喜好《老》、《莊》,十分有才學,能言善辯,口齒伶俐,曾為《莊子》作注,流傳於後世。在《世說新語.賞譽》中,記載一段太尉王衍對郭象的評語,他說:「郭象說話議論時,就像山上直瀉而下的瀑布,源源不絕的灌注而下,好像永遠不會枯竭的樣子。」後來「口若懸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說話滔滔不絕,能言善辯。出現「口若懸河」的書證如宋.趙蕃〈贈耆英見過〉詩四首之一:「髯曾暇能過我,誦詩口若懸河。」
層出不窮     
瀏覽人次:19617 收藏人次:571065
「層出不窮」原作「百出不窮」。「層出」表示接連不斷,唐代已有這樣的用法,韓愈的〈貞曜先生墓誌銘〉:「神施鬼設,閒見層出。」形容孟貞曜的詩作如鬼斧神工,巧思不斷。而「層出不窮」源自宋.葉適《水心別集.卷四.進卷.兵權上》。葉適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其學以功利尚實為主,是永嘉學派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與當時的理學相抗衡,並對古人及古書作大膽之譏評。他在〈兵權〉一文中談到,以往的兵書多是在講述隊伍陣仗、攻守進退、紀律號令等用兵的方法,但真正到了戰場,並不一定受用,還是要靠智慧才能取勝。而直到《孫子兵法》這本書才真正觸及到用兵的智慧。書中所述的兵法包羅萬象,「百出不窮」,可因應各種戰況,而基本的原則就是「...
充耳不聞     
瀏覽人次:14725 收藏人次:934944
《詩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期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而成,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為中國文學總集之祖。鄭玄是東漢著名的經學家,治學以古文經說為主,兼採今文經,遍注群經,成為漢代經學之集大成者。鄭玄解說《詩經》,宗於《毛傳》,如果《毛傳》講得不明確、太簡略,鄭氏便加以補充發揮,或者提出自己的見解。為了不和《毛傳》原有注文相混,便稱為「箋」,好像今天人讀書有自己意見時,寫在一張紙條黏在書上的「箋識」。《詩經.邶風.旄丘》這篇詩是在抗議衛國君臣對避難來衛的黎國君民不理不睬。鄭玄對這裡「叔兮伯兮,褎如充耳」的解說較為清楚,大意是說:「叔、伯這些衛國君臣,穿得很華麗...
懲前毖後     
瀏覽人次:11282 收藏人次:1972774
語本《詩經.周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以從前的過失為教訓,戒慎不再犯錯。《清史稿.卷一三一.兵志二》:「同治中興以後,疆臣列帥,懲前毖後,漸改練勇巡防之制。」
金聲玉振     
瀏覽人次:11128 收藏人次:1144542
為孟子稱讚孔子聖德兼備,正如奏樂,以鐘發聲,以磬收樂,集眾音之大成。語本《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後用以比喻才德兼備,學識淵博。唐.張說〈邠王府長史陰府君碑銘〉:「史門文宗,國子儒允,克家踵武,金聲玉振。」也作「玉振金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