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體驗     
瀏覽人次:5664 收藏人次:1683199
1.察驗。宋.蘇軾〈奏論八丈溝不可開狀〉:「臣體驗得每年潁河漲溢水痕,直至城門腳下,公私危懼。」
2.體會、感受。如:「他下礦坑去挖礦,好體驗礦工生涯的甘苦。」
體驗教育     
瀏覽人次:1809 收藏人次:0
  體驗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是指透過適當的引導,讓學習者經歷一個或一系列的活動,再利用活動的經歷進行反思,進而產生學習。例如,實際演奏的音樂教育、動手做的美術教育、強調身體活動的體育課程等等,也包含以攀岩、登山為主的所謂冒險教育(adventure education)。體驗教育是一種哲學,也是一種方法。教育人員有目的地讓學生投入直接的經驗之中,並能進行重點的反思,以促使其增長知識、發展技能並澄清價值。體驗教育也受到柯漢(Kurt Hahn)所倡導的冒險教學觀的啟發。他的教學模式以體驗為基礎,設計一系列活潑、有趣、緊張刺激、富有挑戰性的活動,讓指導員帶領學生逐步...吳清山(2003)。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7,14-22

歐用生(2002)。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5(4),107-124

Renzulli, J. (1977). The Enrichment Trial Model. N. Y.: Creative Learning Press.
體驗學習     
瀏覽人次:291 收藏人次:0
定義教師透過一系列的活動教學設計,使學生於教學活動中藉由主動體驗探索過程中,能分享其看到什麼及其感受,並透過反思其學習的過程,將其所學實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進而能產生延伸之學習。 理論基礎1.Dewey之經驗理論。2.Kolb之體驗學習圈。
體驗之擬情     
瀏覽人次:244 收藏人次:0
  再體驗之擬情概念是狄爾泰(W. Dilthey, 1833~1911)詮釋學理論之重要概念,強調理解者透過再體驗及再創造之歷程重現事件之脈絡關聯及意義。
  狄爾泰以「生命」為基礎,藉體驗、生命表現結構及意向性等概念為核心,建構出具有歷史意識之理解理論。在他早期思想中,受到心理學理論及史萊爾瑪赫(F.D.E. Schleiermacher, 1768~1834)「心理理解」概念之影響,認為在理解過程中先描述分析再行詮釋是澄清理解最恰當的方式,並以「體驗」為描述之起點。所謂體驗乃是生命中最基本的單位,具有直接的明確性、整全性、不可分割性及連續性;透過體驗,個體得以自我覺明而開展異於...
體驗的能力     
瀏覽人次:110 收藏人次:0
  體驗是一種親身經驗,一個具有能力的人,在環境中對於事物可以體驗。德國教育家狄爾泰(Wilhelm Dilthey)認為人有三種能力:了解、體驗、表現。
  人在世界上占有地位,而人是生活在直觀的世界與體驗的世界。體驗的世界必須靠感官的作用,當人要捕捉這個世界的形象時,必須利用感覺、知覺、表象等去實現。而實現時要靠精神,就是宗教、道德、社會、藝術、智慧等。
  人的體驗能力有高低,體驗能力高的人,容易在情境中獲得所欲獲得的經驗。體驗能力且與領悟力有關,有好的領悟力,自然有好的體驗能力。
  人生的經驗豐富與否,靠體驗的能力。一個人生閱歷多的人,必須是體驗能力強的...
    
瀏覽人次:13015 收藏人次:2774540
親身的。如:「體驗」、「體會」、「體認」。
    
瀏覽人次:9027 收藏人次:3346223
測試。如:「測驗」、「試驗」、「考驗」。
檢查。如:「檢驗」、「查驗」、「驗血」。
經測試而有效果的。如:「靈驗」、「應驗」。
嘗試而有心得。如:「經驗」。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瀏覽人次:140446 收藏人次:3901751
要自己去做一些身為一個「人」應該在這世上做的事,極需要有讓他能更充實自己的事物、尤其是讓一個人深刻的體驗到自己沒有白活在這世界上的事物。也開始認為,價值觀、道德觀勝過金錢、愛人、尊重和社會的偏見。例如:一個真心為了幫助他人而捐款的人。一位武術家、運動家把自己的體能練到極致,讓自己成為世界一流或是單純只為了超越自己。一位企業家,真心認為自己所經營的事業能為這社會帶來價值,而為了比昨天更好而工作。• 激勵措施:設計工作時運用複雜情況的適應策略,給有特長的人委派特別任務,在設計工作和執行計劃時為下級留有餘地。(六)超自我實現超...
左右逢源     
瀏覽人次:32095 收藏人次:1441177
左右兩邊都能夠取得到水源。指學問有成,即可取用不竭。後比喻行文、辦事得心應手或處事圓融。語本《孟子.離婁下》。[例]這位作家生活體驗豐富,下筆時總是能信手拈來、左右逢源。
如魚得水     
瀏覽人次:28629 收藏人次:1244864
「如魚得水」是一句來自於生活體驗的成語。魚是無法離開水生活的,所以將魚放入水中,才能得其所哉。這句成語可以用作許多比喻:例如用魚於水中之姿來比喻用筆之法的靈活,秦代李斯〈用筆法〉就有「如游魚得水」的說法。這可能是文獻上較早出現的用法。也可以用魚和水的兩相契合,來比喻得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或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例如三國時代,劉備得到孔明相助,就說自己「猶魚之有水」,見於《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另外也可以用魚和水的親密關係,來比喻人和人的關係極為親密。例如《喻世明言.第三卷.新橋市韓五賣春情》中,說及兩位主角「如魚得水,似漆投膠」。這種用法經常指的是男女情愛之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