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境界     
瀏覽人次:5620 收藏人次:200069
1.疆界。《列子.周穆王》:「西極之南隅有國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國。」《三國演義》第五二回:「旗開處,推出一輛四輪車,車大斧,厲聲高叫:『反賊安敢侵我境界!』」
2.場所、地方。遼.耶律楚材〈外道李浩和景賢霏字韻予再和呈景賢〉詩:「我愛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西遊記》第二九回:「若再來犯我境界,斷乎不饒!」
3.情況、層次。《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六:「人居世間,總被他顛顛倒倒,就是那空幻不實,境界偶然。」《儒林外史》第一七回:「同一個年、月、日、時,一個是這般境界,一個是那般境界,判然不合。」也作「境地」。
境界     
瀏覽人次:628 收藏人次:0
地類和地域界線之總稱。地類界線為地質、地形、植被、土壤和氣候類型之界線;地域界線為:國界、行政區界(省、市、縣等界線)和地理區劃(自然區劃和經濟區劃)之界線。在地圖上各類境界線之確定均有其嚴格規定。例如:(1)國界與政區界線,必須根據邊界線條約、歷史因素或有關文件確定;(2)地類界或地理區劃界線,如氣候、水文或經濟區劃界線,應當根據某些數量指標之統計值確定;(3)大部分地類界線,如地質、地形、植被(森林、草原)、土壤和土地等類型之界線,可以根據遙感圖像上之特徵差異加以確定。各種境界線在地圖上的表示方法均由有關製圖法規制定之。
劃定境界     
瀏覽人次:103 收藏人次:0
依一定之條件或屬性決定邊界線或土地界址線之位置,謂之劃定境界。如劃定屬於同一所有權人之土地邊界線;劃定住宅、商業、工業等使用分區境界;或劃定同屬相同行政區域之行政界線等。
    
瀏覽人次:12392 收藏人次:5009686
疆界。如:「國境」、「邊境」。
地方、場合。如:「環境清幽」、「人間仙境」。
遭遇的情況。如:「順境」、「處境」、「家境清寒」、「漸入佳境」。
進展的程度。如:「學無止境」。
    
瀏覽人次:11058 收藏人次:2358986
特定的層次。如:「境界」。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瀏覽人次:137067 收藏人次:3901751
質的需求所組成的,而各種需求間有高低層次與順序之分,每個層次的需求與滿足的程度,將決定個體的人格發展境界。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六個)層次,由低到高,並分別提出激勵措施,其理論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人是一種追求完全需求的動物」。馬斯洛需求層次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依金字塔的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需求層次如下:(一)生理需求 (二)安全需求 (三)社交需求(愛與隸屬) (四)尊嚴需求(尊重需求、自尊需求)(五)自我實現需求 (六)超自我實現需求(為1969年提出...
虛與委蛇     
瀏覽人次:65284 收藏人次:7888773
物幻化無窮,依從世事波流,所以他無法窺視我的本體,只能如此落荒而逃。」莊子用這個故事說明了聖人至最高境界,其心應是虛空寂靜而可隨物變化,而非執著地凝滯於某一定相。後來「虛與委蛇」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境空虛寂靜,隨物變化。後則多用來形容假意慇懃,敷衍應付。
口若懸河     
瀏覽人次:59852 收藏人次:5412077
加這場辯論比賽的同學,都是各校決選出來的善辯好手,個個「口若懸河」,雄辯滔滔。若想達到「口若懸河」的境界,必須在研究學問上身下苦功,方有所得,與人交談,才能言之有物,否則使人笑我鄙陋粗俗,言不及義。 參考資料(1)馬玲華 著「成語選粹」,p.44-45,幼獅文化事業公司(2)世一標準字典編輯委員會,「成語大辭典(上)」,p.280,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朝三暮四     
瀏覽人次:56726 收藏人次:3573357
三」一樣,可以隨時變來變去,並沒有個定準的。所以莊子要人們學習超脫這些紛擾,返回大自然,只有在自然的境界中才能找到恆常不變的道理。這就是「休乎天鈞」的境界,也就是「齊物論」的精義。後來從這個寓言演變成「朝三暮四」這句成語,比喻人心意不定、反覆無常,或事物變化無定。
心猿意馬     
瀏覽人次:51950 收藏人次:5567369
《參同契》是一本將《周易》易理、「黃老」、「爐火」三者道理參合為一的煉丹修仙之作,因此又稱為《周易參同契》,托言《易經》中的卦象,結合黃老學說,以闡明煉丹(即爐火)的原理和方法,是道教最早有系統論述煉丹的書籍。全書分上、中、下三篇,典源主要在說明內在心性修養的方法。心思必須無所雜念,無所為,才能達到氣和的境界,在動靜之間也要常保平衡,時時調息,於日常生活之中無所間斷。如果心思如猿猴不定地跳躍,像快馬四處地奔馳,而難以控制,就會讓神氣散亂,如此一來,想要修心養性,是不可能的。後來「心猿意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心意不定,不能自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