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1.383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如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怎樣。《三國演義》第三回:「吾欲廢帝,立陳留王,諸大臣以為如何?」《紅樓夢》第五回:「我的小名這裡從無人知道,他如何知道得,在夢裡叫將出來?」
2.無可奈何、怎麼辦。《詩經.秦風.晨風》:「如何如何,忘我實多。」唐.杜光庭《虯髯客傳》:「楊司空權重京師,如何?」
3.為什麼。唐.韓愈〈宿龍宮灘〉詩:「如何連曉語,一半是思鄉?」《儒林外史》第一回:「如何走到這裡,茶也不見你一杯,卻是推三阻四,不肯去見,是何道理?」
4.神話傳說中的樹。漢.東方朔《神異經.南荒經》:「南方大荒有樹焉,名曰如何。」
無論如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管怎樣。《文明小史》第四二回:「然而無論如何多花錢,兒子在監牢裡,只能與別的囚犯平等,再不能聽他自由的了。」
如何是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怎麼辦、怎麼做才適當。有無可奈何之意。《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王生是虛心病的,慌了手腳,跑進房中與劉氏說知,劉氏道:『如何是好?』」《儒林外史》第三回:「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這樣的病!卻是如何是好?」
無可如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毫無辦法。形容事情已成定局而無法改變。《儒林外史》第五四回:「知道事已無可如何,只得叫他寫了一張紙,自己帶著女兒養活去了。」《紅樓夢》第二回:「雖有幾房姬妾,奈他命中無子,亦無可如何之事。」也作「無可奈何」。
2.不知道該怎麼辦。形容喜極的樣子。《老殘遊記》第四回:「卻遇老殘借他的外間,請本店的人,自然是他二人上座,喜歡的無可如何。」
〔格楚德如何教導其子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格楚德如何教導其子女〕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Jon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的討論教育文集,於一八○一年出版。由於他的〔賢伉儷〕一書出版後反應良好,於是他再繼續撰寫有關教育的文章,取〔賢伉儷〕一書中的女主角格楚德(Gertrude)為書名,但書中卻是以第一人稱的「我」(ich, I)出現,與對方,即 「朋友」(Freund, friend)為討論的對象。直接進行教育理論與教育實際的討論,其討論的方式為書信體裁,目的在於引導母親們如何去教導他們的子女。該書是他離開「新村」(Neuhof)到「伯格道夫」(Burgdorf)辦學時教育心得的表達。<...
如何學訓練方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如何學」(learn how to learn)是指學生了解如何獲得知識及產生知識的歷程。通常「學如何學」重視學習歷程的了解。「學如何學訓練方案」是由諾威克(D.J. Novak)和葛文(D.B.Gowin)所提出的一套教學策略。此套策略主要在訓練學生對於知識和學習材料獲得概念及理解學習歷程。一方面可訓練學生對自己知識概念的分析,一方面可訓練學生培養有效學習方法以理解自己的認知歷程。學如何學訓練方案包括兩個訓練階段,一為概念構圖訓練,一為V字捷思訓練。
  概念構圖法是一種分析科學知識概念的圖示法,用以表示認知結構的知識表徵法;其中包括概念、關係或命題連接詞、階層化及交互連結...
學習如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諾威克和葛文(J.D. Novak & D.B. Gowin)於一九八四年提出一套「學習如何學」訓練方案的理論架構與教學策略。此套認知策略主要在訓練學生對於知識獲得的概念及理解歷程的了解。除了可訓練學生對自己知識概念的分析,也可以訓練學生培養有效學習方法以理解自己的認知的歷程。此方案包括兩個訓練階段,即概念構圖及V字捷思兩種訓練。
  概念構圖法為諾威克所提出的一種分析科學知識概念的圖示法,用以表示認知結構的知識表徵法。其中包括概念、關係、命題連接字、階層化及交互連結的關係圖。亦即概念構圖是以許多概念成命題相互連續而成的平面圖。此平面圖是以節點來表徵概念,而以連線來表示概念間的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似、好像。如:「果真如此」、「吹氣如蘭」、「愛人如己」、「數十年如一日」。
依照。如:「如期舉行」、「如約前來」、「如法炮製」、「如願以償」。
及、比得上。如:「遠親不如近鄰」。
往、到。如:「如廁」。
假若、若是。:「如果」、「假如」、「如不克前來,請提早通知。」
表示舉例之詞。如:「比如」、「例如」、「譬如」。
表示狀況的語助詞。相當於「然」。如:「突如其來的打擊,令人無法承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代詞。表示疑問:A>什麼。如:「何處」、「何時」、「何人」、「何年何月」、「有何相干」。B>哪裡。如:「何去何從」、「天理何在」。
副詞:A>豈、怎麼。如:「何止」、「何至於此」、「何足掛齒」。B>為什麼。如:「何必這樣」、「何不早說」、「何樂不為」。
嘆詞。多麼,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榮幸」、「明日何其多」。
姓。
囫圇吞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問題,打了比方。這番對答,表面上看來真是無味,直堵人口,害得這位僧人才一開口,卻只換得瞪大眼睛,不知如何接下去。趙州此番回答若是聽在有智慧人的耳內,恰如電光石火,一聞便透徹心靈。否則,想破頭了也不知所云。有人以為鎮州出產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去參見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這位僧人明知故問,所以趙州才會如此回答,不跟他囉嗦。恰如曾經有僧人問九峰和尚:「是否見過延壽和尚?」九峰回答說:「山前的麥子成熟沒?」這個回答和趙州的回答剛好呼應。就像是兩枝無孔的大鐵槌,一敲就定。趙州和尚本無機心,想不到僧人輕輕一問,得了個瞪大眼睛的訝異。此番對答,若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細嚼慢嚥,意趣無窮;沒有智慧的人,可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