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48.46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佛洛依德(Freud)意識三層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念和動機,是一套合乎邏輯的、理性的思考。佔個體心理層面為最小,且不斷改變。2.例如:老師問學生早上如何上學,學生答:「公車」。此一回答便是經由「意識界」的反應而得。(2)前意識:1.在層次上處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無法時時察覺,但只要稍加注意,藉由「專心專注」的聯想的方式加以回憶,就可將它帶入意識中,變成可知覺的意識現象。2.前意識是種「經驗」與「記憶」,但一時突然無法想起。由於經驗或記憶的屬性有苦有樂,因此佛洛依德認為,個體存有一種壓抑痛苦經驗的內在力量,使其進入潛意識而不再想起。例如我們對於特定經歷或特定事實...
弄巧成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祖道一,俗姓馬,世人稱為馬祖,是中國禪宗史上最有聲望的人物之一。馬祖的禪法主要圍繞著人達到覺悟解脫的心性依據和應當如何對待修行的問題。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力弘揚禪風。馬祖除了上堂示眾的普說之外,對眾多弟子採取靈活多樣的教誨引導方法。在《五燈會元》中有一段記載馬祖和龐居士的對話,大意是說馬祖對龐居士自認為已經領悟本來面目,沒有表示認可,只是眼睛往下看;對於說自己善彈無弦之琴表示默許,所以將眼睛往上看。馬祖以動作回答,讓龐居士自己省悟。龐居士覺得自己本想賣弄聰明,結果反而做了蠢事,實在是弄巧成拙。後來「弄巧成拙」被用來比喻枉費心機。
對牛彈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五燈會元.卷一五.承天惟簡禪師》:「(僧)問:「『開口即失,閉口即喪.未審如何說?』師曰:『舌頭無骨。』僧曰:『不會。』師曰:『對牛彈琴。』」
井底之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是戰國時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時代,百姓飽受戰火之苦,個人的生命在戰爭中就像螻蟻般的脆弱,朝不保夕。莊子自覺無法改變現實環境的殘酷無情,轉而思考個人如何在動盪的世間安身立命。他用了許多天馬行空,富於想像力的寓言,生動貼切的表達了他的中心思想。在〈秋水〉中,莊子生動地描述了河伯和北海的對話。秋天的時候,黃河河水高漲,河面寬廣到甚至無法從這岸分辨對岸的牛馬。河伯對此沾沾自喜,以為天下沒有比黃河更壯觀的景象了。但當河伯順流東下,來到了北海,看到了一片沒有邊際的汪洋,比起自己居住的黃河不知大上了多少倍時,就對自己之前的無知和自傲感到慚愧不已。北海便對河伯說道:「沒有辦法跟住在井底的青蛙談論海洋之大,...
好事多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三一齣:「我見你每每咨嗟要調和,誰知道好事多磨起風波,把你陷在地網天羅,如何不怨我?」
舉一反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聞一知十,觸類旁通辨似: 「舉一反三」及「聞一知十」都有學習能力很強的意思。 「舉一反三」側重於天資聰慧靈敏;「聞一知十」側重於推理反應敏捷。 舉一反三 聞一知十 辨似例句 ○ ㄨ 真正聰敏的人,往往能告往知來,~。 ㄨ ○ 他向來~,任何問題只要老師稍作提示,立即知道如何解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耽擱、錯過。《文選.謝混.遊西池詩》:「美人愆歲月,遲暮獨如何?」《聊齋志異.卷一一.王者》:「途中被雨,日暮愆程。」
呆若木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以請了一位名叫紀省子的馴雞高手來為他訓練鬥雞。紀省子開始馴雞後的第十天,齊王問道:『孤王的雞馴得如何了?』紀省子答說:『還不到時候,因為王的這隻雞很驕傲,總是高昂著頭。』又過了十天,齊王又問起,紀省子還是搖頭說:『還不行,別的雞一走動,一叫嚷,它就害怕,再等一陣子看看。』過了一個月,齊王很是著急,又問,『現在鬥雞總該馴好了吧!』可是紀省子仍然搖頭,要齊王再耐心等上一陣子。直到四十天後,才向齊王稟報,『鬥雞訓練成功了,這雞既不驕傲,也不害怕,別的雞叫囂,心神安定如常,看上去就像一隻木頭雞,不驚不動,其他的雞見到牠,都嚇...
執迷不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堅持錯誤的觀念而不醒悟。《梁書.卷一.武帝本紀上》:「若執迷不悟,距逆王師,大眾一臨,刑茲罔赦。」《紅樓夢》第一一三回:「老爺太太原為是要你成人接續祖宗遺緒。你只是執迷不悟,如何是好!」
風花雪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醒世恆言.卷三.賣油郎獨占花魁》:「如何叫做趁好的從良?做小娘的,風花雪月,受用已勾,趁這盛名之下,求之者眾,任我揀擇個十分滿意的嫁他,急流勇退,及早回頭,不致受人怠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