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67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學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府對各級學校的組織系統、課程標準及修業年限等所頒布的規定。如國小採六年學制、國中採三年學制
學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廟學制之形成,係因歷代均在中央及地方官學建置孔廟,並於其內舉行學禮儀式;逐漸發展成為廟學一體,而被視為廟學制。此制正式建立於唐,宋、元、明、清歷代因之。
  高明士在其所著〔唐代東亞教育圈的形成〕一書中謂:「就學校內建置聖廟(孔廟)言,中央官學始於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其後,南北朝均設之。地方官學則始於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550)。至唐代,高祖武德二年(619),先於長安國子學內立孔廟;其後太宗貞觀四年(630),則詔令全國州縣官學建置孔廟。自此孔廟與官學兩者,遂不可分割。」(參見「孔廟」)。
  其次,就行學禮言,包括釋奠、養老及鄉飲酒三種。中央只行釋奠禮,輒...
〔壬戌學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壬戌學制〕指民國十一年(1922)實施學制改革所制訂的新學制,亦稱「六三三制」。我國自頒布〔壬子癸丑學制〕後,各省不僅未能確實遵行,反而要求改革的呼聲此起彼落。關於此學制之缺失,最早正式議論者以民國四年(1915)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之報告書為代表;此後在第六次(民國九年)大會上已成為會議重點。至於〔教育宗旨〕之議改,民國七年教育部教育調查會第一次會議時即曾正式提案,經次年的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教育本義。到了民國十年,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時,各省區提案關於學制問題者高達十餘件,會中以廣東省教育會提案為藍圖,議決了〔學制系統草案〕:小學六歲入學,...
雙聯學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雙聯學制(reciprocity credit system)目錄1 定義2 發展與效用3 中英文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定義係指國內的大學校院與國外的大學校院合作,聯合承認相互銜接的課程學分,以取得國內或國外的大學學位之一種制度。我國之雙聯學制,專指國內的大學校院與國外的大專校院合作,協助修畢國外大學二年級課程之外國學生,繼續銜接修讀國內的大學課程,並在修畢課程之後得以取得我國學士學位之一種制度。 發展與效用隨著地球村的行程,「知識遊牧民族」逐知識...
小學學制改革(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學學制改革係指初等教育學校制度的變動。一九二二年〔壬戌學制〕規定的四二分段的小學六年制(即頭四年為初小,末二年為高小),一直沿用至一九五○年。一九五一年政務院〔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規定小學學制改為五年一貫制。教育部據此於一九五二年指示全國小學自一九五二年一年級新生起普遍推行五年一貫制,並要求爭取到一九五七年秋季將小學全部改為五年一貫制。然而到一九五三年一月,政務院提出了「整頓鞏固、重點發展、提高質量、穩步前進」的文化教育政策,並以此作為整頓小學的指導方針。中共中央政治局於是年五月舉行會議討論教育工作,指出「五年一貫制實行過早,應推遲」。政務院在同年十二月的政務會議上通過〔關於整頤和改進...
拿破崙時代的大學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國自一七八九年大革命後即努力實施世俗教育,但拿破崙創立帝國後,為鞏固其權威,曾有很多新的措施,創設帝國大學即為其對教育機構實施教育壟斷的新政策。
  1.帝國大學之創立:一八○六年五月十日拿破崙立法創立帝國大學,採中央集權制,控制全國公立學校,若未獲帝國大學的同意,任何教學機構皆不能設立,且全國所有教學機構的教師均需是帝國大學之成員,如非出身於帝國大學任何一個學院,則無資格成為教師。所有帝國大學的學生均需接受軍事訓練,且軍事課程重於一切。
  2.帝國大學之組織:拿破崙帝國時期之教育不同於革命時期,革命時期,國家的角色是個教育者,使教師認為教育是國家對公民之責任,但拿...
學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學制」係指南朝劉宋所設立之玄學、史學、文學及儒學。據〔南史.宋本紀〕,以南朝宋文帝好儒雅,元嘉十六年(439),命丹陽尹何尚之立玄素學(素字據王懋竑〔讀書記疑〕,疑為衍字),著作佐郎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各聚門徒,多就業者。另據〔宋書.隱逸傳〕,文帝元嘉十五年,徵雷次宗至京師,開館於雞籠山,聚徒教授,置生百餘人。會稽朱膺之、穎川庾蔚之並以儒學監總諸生,稱為儒學館。時國子學未立,帝雅好藝文,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凡四學。
慶曆學制改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慶曆學制改革或稱慶曆興學,為北宋時所進行的第一次教育改革。此次改革發生於北宋仁宗慶曆間,主要推動人物是時任參知政事之范仲淹。促使范氏推動改革之原因,見於其慶曆三年(1043)九月所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疏〕中(參見「〔條陳十事疏〕」),以當時內有冗官冗兵之憂,外有遼、西夏之患。如欲進行政治改革,卻因學校科舉成效不彰,導致人才不足,故亟謀改革學校科舉,恢復〔周禮〕中「鄉舉里選」的精神,亦即士子先入學校就讀,然後再由地方選薦應舉。
  改革的具體措施,據〔宋會要輯稿‧選舉三〕,慶曆四年三月,翰林學士宋祁等奏陳〔詳定貢舉條狀〕,詔行之。在學校方面的主要改革有:諸路、州、府、軍、監,除舊有學...
德國大學入學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按照﹝德國聯邦憲法﹞規定(第一章第十二條)人民在職業的選擇和所從事的職業,具有自由的權利,而且人格自由的發展也受到保障。在理論上,凡是有能力讀大學的學生,都不應該被排拒在大學門牆之外,但是大學的設備與能招收的名額有限,所以不得不採取限制措施。在限制時不得以社會需要的多寡作名額上的調整。
  為了符合憲法上自由選擇職業的規定,並且避免聯考方式招生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各邦教育廳長於一九七二年十月二十日協議了一項甄選大學新生的標準:百分之六十新生名額分配給學校成績較優的學生,百分之四十分配給成績次優但是等待入學有若干時期的學生。
  但是各邦學校高中畢業成績評分的標準不同,便...
德國雙軌學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雙軌學制始於宗教改革時期。其時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主張家長應送子女入學,唯未來的神職人員、法律學者、抄寫員、醫師、教師等顯然和一般老百姓子女進的學校、學習的內容、時數大異其趣。前者需研讀古代語言、〔聖經〕、修辭學和辯學、歷史、自然科學等,後者只要費一、二小時在學校裡,其餘的時間都在家裡作工,學點手藝即可。路德揭示的雙軌學制影響德國新教各邦凡兩世紀之久。
  一五二○年,與路德同為宗教改革的同志布根哈根(J. Bugenhagen, 1485~1558)於漢堡下令每一教區設一拉丁學校及二所德國學校(Deutsche Schule),一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