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8.101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方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方範圍。《水滸傳》第一一回:「是山東濟州管下一個水鄉,地名梁山泊,方圓八百餘里。」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一折:「俺這裡方圓四十里,再無一分人家。」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規、矩為輔助工具,就不能夠畫出方、圓的形狀。語本《淮南子.說林》:「非規矩不能定方圓,非準繩不能正曲直。」比喻行事需要有個標準、原則。
規矩不能方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孟子.離婁上》:「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後反用其意,即使規矩也不能校正方圓。比喻意志堅定,不可改變。《淮南子.原道》:「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規矩不能方圓,鉤繩不能曲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如:「正方」、「長方」。
方形的。如:「方糖」、「方桌」、「方塊酥」、「魔術方塊」、「天圓地方」。
整齊。如:「格局方正」、「字體方正」。
端正、正直。如:「方正不阿」、「品行方正」。
位置。如:「方向」、「地方」、「東方」、「四方」、「四面八方」。
一邊或一面。如:「方面」、「對方」、「雙方」。
某一區域的。如:「方志」、「方言」、「方音」。
辦法、法子。如:「方法」、「方略」、「方式」、「千方百計」、「教導有方」。
配藥的單子。如:「祕方」、「偏方」、「處方」、「藥方」。
剛、才。如:「方才」、「書到用時方恨少」。
當、正在。如:「方今」、「方興未艾」、「來日方長」。
數學上指一個數自乘若干次的積。如:「平方」、「立方」、「乘方」、「次方」。
量詞。用於計算方形物品的單位。相當於「塊」、「個」。如:「三方圖章」、「一方手帕」、「硯臺一方」。
部首。
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中心至外環距離相等的形狀。如:「圓形」、「圓周」。
圓形的。如:「圓球」、「圓桌」、「圓柱」。
周全。如:「圓滿」、「團圓」、「圓融」。
使周全、使完整。如:「圓謊」、「自圓其說」。
婉轉、滑潤。如:「字正腔圓」、「聲音圓潤」。
量詞。用於計算錢幣的單位。一圓等於十角。如:「拾圓」、「伍圓」。
毛遂自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在我與大王相距僅十步,大王的性命控制在我手中,當我主人之面,你還敢呵叱我?況且我聞商湯憑七十里方圓的地方統治了天下,周文王憑著百里大小的土地使天下諸侯臣服,如今楚國縱橫五千里,士兵百萬,憑著楚國如此強大,天下誰也不能擋住它的威勢。秦國的白起,不過是個毛孩子罷了,他帶著幾萬人的部隊,發兵與楚國交戰,第一戰就攻克了鄢城郢都,第二戰燒燬了夷陵,第三戰便使大王的先祖受到極大凌辱。這是楚國百世不解的怨仇,連趙王都感羞恥,可是大王卻不覺得羞愧。合縱盟約是為了楚國,不是為了趙國。” 聽了毛遂這番數說,楚王甚感慚愧,當眾發誓確定合...
循規蹈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循規蹈矩」之循、蹈都有遵行、實踐的意思。規、矩則是指圓規和角尺,是訂定方圓的工具,引申為標準、禮法。所引典源《隋書.卷一四.音樂志中》裡,記載了皇太子出席宴會,入座後上酒,樂工演奏的歌辭第三章,大意是說:以禮來整治天下,使能共同輔佐朝庭。每一個人都能應規蹈矩,操行貞固;以音樂來教化天下,使能和睦風氣廣布,每一個人都能過著唱歌跳舞的快樂生活。後來「循規蹈矩」的成語就從這裡演變出來,用來形容遵守禮法,不踰越法度。「循規蹈矩」較早的書證如《朱子語類.卷一三七.戰國漢唐諸子》:「雖是卑淺,然卻是循規蹈矩,要做事業底人,其心卻公。」
安步當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貴!」齊宣王便問:「怎麼說呢?舉個例子。」顏斶便說:「從前秦國伐齊經過魯國,下令不得毀壞賢士柳下惠墓方圓五十步內的一草一木,否則一律殺無赦。又下令說:能砍下齊王人頭者,就能封萬戶侯賜給重賞。可見一國之君的人頭,還不如死去賢士的墳墓。」齊宣王很不高興,但又無法反駁,只好沉默不語。這時旁邊的大臣都很緊張,對顏斶說:「你趕快上前去吧!大王是大國之君,天下的士人都來投效,四方的諸侯都莫敢不服,是多麼尊貴!而世間的高士,都是住在鄉野的『匹夫』而已,怎麼可以跟君王比?」顏斶又反駁說:「當然不是!古代聖王都是有賢士的幫助才能建立功業,就是因為他們能尊重士人,不恥下問,諸侯還用『孤』、『寡』等自稱,表示自己得...
不識之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宋.劉辰翁〈敏齋記〉:「人未有非敏者也,雖有下愚之人,手不能方圓,目不識之無;及其得於博也,彩色電轉,狂呼鶻視,梟未成而脫,諸口如取。雖有離婁之目力,鈃桑之心計,或不能及也。」
以貌取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容貌的美醜作為認識、評斷或任用人材的標準。《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傳.澹臺滅明傳》:「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鏡花緣》第一八回:「究竟是他受業之師,況紫衣女子又是他女,學問豈能懸殊?若以尋常老秀才看待,又是以貌取人了!」也作「以容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