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8.089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盟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詛誓約盟。《左傳.魯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三國演義》第二五回:「豈不負當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也作「明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決心或約定的言語。如:「立誓」、「宣誓」、「誓詞」、「誓言」、「信誓旦旦」。
以言語表明決心。如:「誓不兩立」、「誓不甘休」、「誓死不屈」。
訓示告誡。如:「誓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誓約。如:「盟約」、「海誓山盟」。
有信約關係的。如:「盟軍」、「同盟國」。
在蒙古、青海等地,合數個部落或旗而成的行政區域。如:「昭烏達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顧、拋棄。如:「撇開了家」、「撇在一邊」。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三二齣:「你秀才郎為客偏情絕,料不是虛脾把盟誓撇。」
有恃無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喜解釋說:「依仗先王之命。昔日我先祖周公和齊國先祖姜太公輔佐成王時,曾立下『世世子孫,無相害也。』的盟誓,並且保存在盟府裡。齊桓公在世時也盡力在協調解決諸侯間的問題,遵守盟約精神。您即位時,諸侯們都相信您也會遵守先王的盟約,由於我們相信您會信守互助不相攻的盟約,所以一點也不害怕。」齊孝公聽了以後便撤兵回國。後來「有恃無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有依靠而無所顧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使、讓。《詩經.小雅.出車》:「自天子所,謂我來矣。」《左傳.昭公十六年》:「今吾子以好來辱,而謂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朝會盟誓及封拜大將所設的高臺。如:「登壇拜將」。
海枯石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海水枯乾,石頭風化粉碎。形容經歷時間長久。後多用以表示意志堅定,永久不變的盟誓之詞。《三國演義》第四七回:「汝要說我降,除非海枯石爛!」也作「石爛海枯」。
歃血為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盟誓時,用牲血塗在嘴邊,表示誠信不渝。唐.蘇安恆〈請復位皇太子第二疏〉:「歃血為盟,指河為誓,非李氏不王,非功臣不封。」《三國演義》第三三回:「幽州刺史烏桓觸,聚幽州眾官,歃血為盟,共議背袁向曹之事。」也作「歃血而盟」。
爭先恐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爭先恐後」係由「爭先」及「恐後」二語組合而成。 「爭先」是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提到晉國與楚國爭執於歃血盟誓的先後。晉國人認為:晉國一向是諸侯的盟主,從來沒有其他國家在晉國之前歃血的。楚國人認為:晉國和楚國的地位是對等的,如果讓晉國一直在先,這就是楚國比晉國弱小了。而且晉國、楚國交換著主持諸侯的結盟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怎能說晉國一直是盟主呢?因雙方爭執不下,於是叔向對趙孟(二人均為晉國臣子)說:「諸侯是歸服於晉國的德行,不是歸服於晉國是否主持盟會。你致力於修明德行,不要去爭搶歃血的先後。諸侯結盟,小國本就應有一個出來負責結盟諸種事物的,此次就讓楚國做為晉國的小國,不也可以嗎?」因此就讓...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