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奴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ㄑㄩˋㄗˋㄧㄡˊㄍㄨㄥㄖㄣˊ使ㄕˇㄏㄨㄢˋ˙ㄉㄜㄖㄣˊㄖㄨˊ:「ㄋㄨˊㄌㄧˋ」、「ㄏㄟㄋㄨˊ」、「ㄋㄨˊㄆㄨˊ」、「ㄋㄨˊㄅㄧˋ」。
  2. ㄍㄨˇㄕˊㄋㄩˇㄗˇ˙ㄉㄜㄑㄧㄢㄔㄥㄖㄨˊ:「ㄋㄨˊㄐㄧㄚㄐㄧㄣㄋㄧㄢˊㄕˊㄅㄚ。」
  3. ㄉㄨㄟˋㄖㄣˊㄅㄧˇㄕˋㄑㄧㄠˊㄅㄨˋㄑㄧˇ˙ㄉㄜㄔㄥㄏㄨㄖㄨˊ:「ㄕㄡˇㄘㄞˊㄋㄨˊ」、「ㄨㄤˊㄍㄨㄛˊㄋㄨ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奴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古代本指獲罪入官府服雜役的人。後泛指供人使役,替人做體力勞動工作的人。
    【例】奴隸、奴婢
  2. 驅使、役使。
    【例】奴役
  3. 對人鄙視、輕蔑的稱呼。
    【例】守財奴、賣國奴
  4. 古代女子自稱的謙詞。
    【例】奴家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古代本指獲罪入官服雜役的人,後泛指奴僕。如:「奴隸」、「奴婢」。《論語.微子》:「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唐.杜甫〈哀王孫〉詩:「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2.男女自稱的謙詞。如:「奴家」。《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五.王昭君變文》:「遠指白雲呼且住,聽奴一曲別鄉關。」明.高明《琵琶記.五娘勸解公婆爭吵》:「奴自有些金珠,解當充糧米。」
3.對人鄙視、輕蔑的稱呼。如:「守財奴」、「賣國奴」。《晉書.卷一○三.劉曜載記》:「叛逆胡奴!要當生縛此奴,然後斬劉貢。」
4.姓。如明代有奴管。
[動]
驅使、役使。如:「奴役」。唐.韓愈〈原道〉:「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lôo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奴隸、僕人。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