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污染負荷調配 - 教育百科
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llocation Pollution Load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個河川或承受水體之涵容能力主要是指:在不影響水體正常用途之情況下,水體所可承受污染負荷之總量。基本上,在水體用途固定之前題下,水體可利用的涵容能力受污染源排放之方式、位置、流量及濃度等因素所影響。但是,在傳統的河川水質管理實務上,污染源排放的方式、位置及流量一般是無法改變的,因此,污染源之排放濃度或負荷乃成為管理之主要考量因素。為使水體有限的涵容能力獲得最佳的利用效益,一般是以最大經濟效益或廢水處理成本及公平性為考量,乃利用系統分析的方法,或最佳化模式,來尋求整體效益最大時各污染排放源可排放至承受水體之最大污染負荷量,此一程序即是所謂的污染負荷調配。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污染負荷調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