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荸薺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bí qí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í qí
解釋:
  1. 植物名。莎草科烏芋屬,多年生草本。生於溼地或沼澤。地下莖呈球形,皮黑而厚,肉白,可供食用或製澱粉。
    【例】荸薺與馬鈴薯一樣,都是食用地下的球莖。 △馬蹄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荸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í qí
解釋:
植物名。莎草科荸薺屬,多年生草本。生於溼地或沼澤。地下莖匍匐,頂芽膨大,塊莖狀,球形。莖高十五至八十公分,葉退化成鞘狀。塊莖皮黑而厚,肉白,可供食用。也稱為「葧薺」、「馬蹄」、「鳧茨」、「鳧茈」、「地栗」、「烏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荸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荸薺
英文名: Eleocharis dulcis dulcis
描述:
分布:
低海拔溼地及水池。</p>
作者: 楊遠波, 劉和義, 林讚標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相關閩南語 馬薺 相關客家語 馬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