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滲漏水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ercolated Water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土壤含水達飽和時,入滲作用(infiltration)幾乎完全停止,水力梯度極小(1.0以下),若土壤內部通氣性良好,土壤質地粗且土壤結構完善,則水分可繼續經土壤向下移動,稱為入滲作用,而經此作用向下移動之水分稱為滲漏水,土壤結構愈完善,粗孔隙愈多則滲漏作用愈強,滲漏水量愈多,但若下方出現不透水層則入滲作用停止。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滲漏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percolating water
作者: 黃良雄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地下水一般可區分為滲漏水及地下之水流兩大類。地下之水流有固定之水道,很容易被發現,然而滲漏水則滲透穿過土壤,並不具有固定的水道。易言之,地下之水流指的是地下水之飽和含水層,而滲漏水則為不飽和含水層部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滲漏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