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土壤 - 教育百科
ˇ
ˇ
tǔ rǎ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ǔ rǎng
解釋:
  1. 覆蓋在地殼最外圍的一層土質,由土粒與腐植質混合而成。其中含有水分、空氣、礦物質和微生物,可供植物生長與動物棲息。
    【例】土壤、空氣和水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三要素。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土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ǔ rǎng
解釋:
1.土地。《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今孔兵得據土壤,賢弟子為佐,非楚之福也。」
2.覆蓋在地殼最外圍的一層土質,由土粒與腐植質混合而成。其中含有水分、空氣、礦物質和微生物,可供植物生長與動物棲息。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土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岩石受到風化作用而成的疏鬆層,多數由黏土礦物(如依萊石、高嶺土、蒙脫石等)組成並含有空氣、水分和腐植質,及微生物存在。 土壤能支持植物的生長並供給其養分,所以土壤的性質介于有機質與無機質。例如我們拿一塊岩石用人工把它磨碎,雖然型態很像土壤,但因其非受自然環境影響逐漸風化演變而來,其中不含腐植質,也沒有微生物的存在,故仍不能稱之為土壤。
知識 1:
"岩石受到風化作用而成的疏鬆層,多數由黏土礦物(如依萊石、高嶺土、蒙脫石等)組成並含有空氣、水分和腐植質,及微生物存在。   土壤能支持植物的生長並供給其養分,所以土壤的性質介于有機質與無機質。例如我們拿一塊岩石用人工把它磨碎,雖然型態很像土壤,但因其非受自然環境影響逐漸風化演變而來,其中不含腐植質,也沒有微生物的存在,故仍不能稱之為土壤。"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土壤
學域-大分類: 地質-岩礦類
岩石分類: 沈積岩
岩石次分類: 沈積物
紀錄類別: 沈積岩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il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地球陸地表面一層具有肥力,適宜植物生長的疏鬆物質,土壤是由岩石風化、地形、氣候,母質及生物作用長時間作用而形成的,其組成為礦物質、動植物殘體所分解產生的有機物質及水分、空氣等固、液及氣三相所構成。固相 (包括礦物質、有機質及微生物)佔土壤總重量的90~95%;液相(包括水及其可溶物)稱為土壤溶液;氣相為土壤孔隙中的各種氣體。在自然及人為因素的作用下,不斷的演變發展,形成各種不同類型的土壤。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土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soil
作者: 洪如江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自地表至岩盤之間的未固化物質,為下列中之一種或多種的混合物:
  1.由岩石風化而成之終端物質,主要為由無機的天然礦物顆粒(固體)、水、及空氣所組成約三相材料。
  2.生物殘骸,例如英國多佛(Dover)海岸之白堊土(chalk),係由有孔蟲死亡後之外殼所堆積(數百公尺)而成,化學成分為CaCO3。矽藻(diatom)死亡之後,其矽質(SiO2)外殼堆積成矽藻質土壤(diatomaceous earth)。我國南沙群島之鳥糞,堆積至厚達數十公尺厚之土層。森林中的腐植土。
  3.垃圾,或其他拋棄物,例如大煉鋼廠之爐碴、火力發電廠之煤灰等。
  有不少學者把土壤限於第1種,亦即岩石風化物。但土木工程結構物,也有可能建於生物殘骸或垃圾堆之上,因此,土木工程師也把這種材料視作土壤。
  土壤可作為結構物基礎之外,也可作為工程材料以建造土堤、土壩、機場跑道或公路。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土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