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土壤質地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il Texture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土壤質地為土壤顆粒的組成。表示土壤粗細之程度,或土壤中土粒大小分布之相對比率。基本上是指粒徑2mm以下的組合。主要是以沙粒、坋沙及粘土三大部分,然後再依其粗細再細分。沙粒粒徑介於2mm-0.05mm,坋沙介於0.05-0.002mm,而粘土小於0.002mm以下。
  沙粒常含許多原生礦物如石英及含鋁矽酸鹽類如長石、雲母,其中石英因不易風化,故在土壤中除非經過長期搬運,常呈現原始狀態。坋沙因粒子較細,肉眼不易看清,但與沙粒相似,亦以石英佔優勢。黏土則除極少量的原生礦物,如石英、雲母外,多為次生之粘土礦物,呈現片狀或板狀,肉眼及觸摸均不易辨識。
  土壤質地的分組並沒有一個共同的標準。然我國沿用美國農業部的分組標準係以三角圖列說明。共分為十二個質地組,即沙土、壤質沙土、砂質壤土、壤土、坋質壤土、扮土、砂質粘根土、粘質壤土、坋質粘壤土、砂質粘土、坋質粘土、粘土。含石塊或石礫頗多之土則於質地名稱之前,以石礫的形容詞描述,如礫壤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土壤質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