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疥瘡 - 教育百科
ˋ
  • 漢語拼音 jiè chuā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è chuāng
解釋:
  1. 由疥癬蟲寄生引起的皮膚病,有傳染性,起初多生在手腕、指縫之間,蔓延迅速。症狀是局部起丘疹而不變色,皮膚覺得嚴重刺癢,常因搔破皮而化膿。
    【例】疥瘡在夜間會特別癢,讓人無法安睡。 △疥癩、疥厲、疥癬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疥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è chuāng
解釋:
病名。由疥癬蟲寄生引起的皮膚病,有傳染性,初起多生在手腕、指縫之間,蔓延迅速。症狀是局部起丘疹,皮膚覺得嚴重刺癢,夜間尤其嚴重,生殖器等柔軟部位可出現較大之過敏性紅丘疹,常因抓搔破皮而化膿。也稱為「疥癩」、「疥厲」、「疥癬」。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疥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