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聵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ku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聵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kuì |
解釋:
[形] 1.耳聾、聽不見。宋.范成大〈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雨驟至霆奔龍挂可駭〉詩:「盆傾耳雙聵,斗暗目四眩。」 2.糊塗不明事理。如:「昏聵」。唐.皮日休〈耳箴〉:「近賢則聰,近愚則聵。」 [名] 耳朵聽不見的人。如:「振聾發聵」。《國語.晉語四》:「嚚瘖不可使言,聾聵不可使聽。」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聵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耳聾、失聰。《說文解字.耳部》:「聵,聾也。」《國語.晉語四》:「嚚瘖不可使言,聾聵不可使聽。」三國吳.韋昭.注:「生而聾曰聵。」宋.范成大〈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雨驟至霆奔龍挂可駭〉詩:「盆傾耳雙聵,斗暗目四眩。」 2. 糊塗不明事理。唐.皮日休〈耳箴〉:「近賢則聰,近愚則聵。」《福惠全書.卷一五.刑名部.人命中》:「其昏聵之官,不能覺察。」 |
|
注音: | ㄎㄨㄟ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聵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