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鹽土 - 教育百科
ˊ
ˇ
  • 漢語拼音 yán tǔ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án tǔ
解釋:
一種非鹼土,指含高量可溶性鹽類的土壤。通常分布在乾燥地區與沿海一帶。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鹽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aline Soil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土壤飽和浸出液的電導度大於2ds/ m(25℃),因此土壤含有多量的可溶性鹽類,導致生產力衰退。鹽土含相當高濃度的可溶性鹽類,包括大量的氯化物、硫酸鹽及硝酸鹽,但通常不含可溶性碳酸鹽。該土壤的主要陽離子種類以鈣、鎂及鈉為主,但鈉的濃度通常不超過可溶性陽離子總量的一半。此類土壤pH<8.5,交換性鈉百分率小於15%。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鹽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