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制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ㄉㄠ
  • 部首外筆畫 6
  • 總筆畫 8
  • 漢語拼音 zhì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ㄍㄨㄟㄐㄩˇㄈㄚˇㄉㄨˋㄖㄨˊ:「ㄓˋㄉㄨˋ」、「ㄈㄚˇㄓˋ」、「ㄅㄧㄥㄓˋ」、「ㄓㄨㄥㄧㄤㄐㄧˊㄑㄩㄢˊㄓˋ」。
  2. ㄕˋㄧㄤˋㄍㄨㄟㄈㄢˋㄏㄨㄚˋ˙ㄉㄜㄖㄨˊ:「ㄓˋㄈㄨˊ」、「ㄓˋㄕˋㄕㄡˇㄑㄧㄤ」。
  3. ㄓˋㄉㄧㄥˋㄍㄨㄟㄏㄨㄚˋㄖㄨˊ:「ㄓˋㄗㄨㄛˋ」、「ㄧㄣㄉㄧˋㄓˋㄧˊ」。
  4. ㄒㄧㄢˋㄉㄧㄥˋㄍㄨㄢˇㄕㄨˋㄖㄨˊ:「ㄓˋㄓˇ」、「ㄍㄨㄢˇㄓˋ」、「ㄧㄚㄓˋ」、「ㄒㄧㄢˋㄓˋ」。
  5. ㄓˇㄈㄨˋㄇㄨˇㄑㄧㄣ˙ㄉㄜㄙㄤㄕˋㄖㄨˊ:「ㄕㄡˇㄓˋ」、「ㄧㄢˊㄓˋ」、「ㄘˊㄓ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制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ì
解釋:
  1. 法度、規章。
    【例】法制、制度、體制
  2. 父母親的喪事。
    【例】守制、嚴制
  3. 訂定、規劃。
    【例】制禮作樂、因地制宜
  4. 約束、禁止。
    【例】管制、限制、節制
  5. 決斷、裁決。
    【例】制裁、專制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ì
解釋:
[名]
1.法度、規定。如:「法制」、「制度」。《禮記.曲禮上》:「越國而問焉,必告之以其制。」
2.父母喪事。如:「守制」、「父制」、「母制」。《紅樓夢》第一一四回:「因在制中,不便行禮。」
[動]
1.製造。同「製」。如:「制作」。《詩經.豳風.東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2.訂定、規劃。如:「制禮作樂」、「因地制宜」。
3.管束、阻止。如:「管制」、「限制」。《淮南子.脩務》:「夫馬之為草駒之時,跳躍揚蹄翹尾而走,人不能制。」
4.決斷、裁決。如:「裁制」。《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制曰:『可。』」
5.切割。《淮南子.主術》:「賢主之用人也,猶巧工之制木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è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法度、規定。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