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捻匪 - 教育百科
ˇ
ˇ
  • 漢語拼音 niǎn fě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iǎn fěi
解釋:
清代咸豐、同治年間(西元1852~1868)活動於北方的盜匪。原為安徽、河南、山東一帶的鄉民,為了驅疫避災,點燃油紙捻玩龍戲,稱之為「捻」,參加的多為遊手好閒、不事生產的地痞無賴,後來愈聚愈多,遂成股匪,而橫行鄉里,為害甚大。也稱為「捻子」。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捻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