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蕁麻疹 - 教育百科
ˊ
ˊ
ˇ
  • 漢語拼音 xún má zhě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ún má zhěn
解釋:
  1. 一種皮膚病。發病時皮膚上會出現很多形狀不一的丘疹,有明顯的搔癢,出現的四十八小時內大部分會消失,但會繼續長出新的疹子。常因食物或藥物過敏而引起,可注射腎上腺素或給予抗組織胺藥物治療。
    【例】依照生理學觀點來說,蕁麻疹是微血管滲透力增加,而引起皮膚上層水腫的疾病。 △風疹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蕁麻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ún má zhěn
解釋:
病名。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特徵是皮膚上出現很多形狀不一的丘疹。丘疹出現後,會有明顯的搔癢,同時在出現二十四小時內大部分會消失,之後不留痕跡,但舊疹子消失了,新的又在不同部位繼續長出來。可因食物或藥物過敏而引起,可給予抗組織胺藥物治療。也稱為「風疹塊」。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蕁麻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相關閩南語 起凊瘼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