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邊界層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oundary layer theory
作者: 林祐輔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邊界層理論首先由普朗特(L. Prandtl)於1904年提出,描述高雷諾茲數流(high Reynolds number flow)流經一流線型固體表面時,鄰近固體表面之處,因流體分子的黏性效應及流場速度梯度的存在,產生一極薄的剪力流層(shear layer flow),稱此薄層為邊界層。邊界層內,沿邊界法線方向,流速由固體邊界上的零速,急速地增加到邊界層外緣的勢流流速,形成極大的流速梯度,而凸顯出黏性剪力之重要性,而邊界層的影響因此深受重視。舉凡邊界層內所涉及的一切物理現象的研究,諸如邊界層近似理論(boundary layer approximation)、邊界層方程式之推導、邊界條件之設立、邊界層內流速分佈或溫度分佈的相似性、邊界層方程式之求解方法、剪應力或摩擦阻力的分佈、邊界層之穩定、邊界層流之分離、尾跡理論與邊界層控制等,都屬於邊界層理論研究的範圍。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邊界層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