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亞里斯多德戲劇六要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劇名詞。同時也被稱作是悲劇六要素。在亞里斯多德《詩學》(Poetics)一書中,他為構成悲劇六個要素;情節、人物、思想、語言、音樂及景觀給予定義並加以解釋,許多評論家甚至將他定義延伸應用在所有戲劇類型。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哺餵母乳優缺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一、對嬰兒優點2 二、對母親優點3 三、缺點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一、對嬰兒優點1.母乳中影養成分是較適合嬰兒需求:(1)有別於配方奶中含較多
外在效度威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實驗研究中,研究者對於所獲得實驗結果是否能夠推論或應用到不同受試者、情境、場所或方法等把握程度,即稱為外在效度。在實驗設計中,尤其準實驗設計,也經常可能存在著很多外在因素影響著實驗結果可推論性(generalizability)或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這些外在因素,就是所謂外在效度威脅。
  在實驗設計中存在著下列幾種外在效度威脅:(1)立意抽樣(purposive sampling):在實驗設計中,研究者可能為了方便而沒採取隨機方式來選擇受試者,尤其在準實驗設計中更常見,然而根據這種方式所獲得實驗結果是不可以推論到目標或實際母群...
教育行政研究典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典範(paradigm)一詞,由科學哲學家孔恩(Kuhn, 1962)發揚光大。此詞彙含有模式(model)、類型(patern)及範例(example)之意。一般而言,典範是指對宇宙現象與知識觀察方式,可將典範界定為學術社群所共享一種信仰系統、思維模式、行動規準、研究方法、分析原型、全是參考架構或理解真實世界方式。學者Ritzer(1983)認為典範決定了在特定學門中...
價值導向模式抉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國社會學者帕森斯(T. Parsons)在他提出社會行動論(A general theory of social action)中,認為社會體系(social system)中角色行為,乃是透過五種配對形成價值導向抉擇而表現,他稱之為「價值導向模式抉擇」,或簡稱之為「模式變項」(pattern variables)。一個人在開始行為表現之前,必須先對兩個極端不同行動方向作一個價值選擇,此五種「模式變項」為:
  1.情感性對情感中性(Affectivity v.s. Affective Neutrality):指行動者與別人接觸時,必須考慮究應付出多少情感成分,多...
漫無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無所事事,沒有任何目標。如:「她漫無目在人群中走著。」
學校班級或教育選擇功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應社會分工和社會階層化事實需要,教育過程須參酌社會結構和需要,將每個人按其性向與能力分配到成人社會中適當位置,以達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便是教育選擇功能。
  學校是教育實施主要場所,而班級又是學校基本組織單位。因之,教育選擇功能便常在班級及學校內生。
  美國學者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曾以美國中小學為例,說明此種功能多樣性。例如黑白分校,有錢子弟讀私立學校,是一種以學生身世背景為主選擇功能。又如入學同一學校後,有人讀資優班,有人讀普通班;有人讀美術班,有人讀音樂班;是一種以學生素質或天分因素為主選擇功能。次如同班同學中有人...
理性主義教育概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性主義教育概念是理性主義者知識見解在教育上落實。哲學上理性主義(Rationalism)是從認識論見地,主張人類知識主要來源是理性而不是經驗。理性狹隘意義,是指推理能力。因此傾向於理性主義思想教育學者,對於教育看法不同於傾向經驗主義教育家。具體地說,理性主義者承認需要應用理性來處理生活事務,傾向承認先驗理性存在;也相信在人們知識形成過程中,理性思考活動勝過感覺、知覺。理性主義者反對由權威建立知識;對於不合理性宗教信仰敢於批判。理性主義者深信理性可靠性,因此強調對既有知識懷疑,進而運用理性思考以消除知識中不確定判斷。理性主義學者多相信培育或發展個人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想要到達地方。如:「目地到了,請諸位旅客拿好行李下車。」
數學解題歷程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數學解題歷程教學主要適用於數學文字題(俗稱應用題)。主要代表人物為波力耳(G. Polya)、舒恩費(Alan H. Schoenfeld)及梅伊爾(Richard E. Mayer)。
  波力耳(1945)將解題歷程分為四個 階段:
  1. 了解問題:未知數是什麼?已知數是什麼?條件是什麼?
  2. 擬定計畫:找出未知數和已知數之間關係,如果找不著,那就只得考慮一些輔助問題,然後想辦法擬定一個解題計畫。
  3. 執行計畫:依據擬定計畫,正確地執行及運算每一步驟。
  4. 回顧解答:校核所得解答是否正確。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