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437.503 ms
共 29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家庭的功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庭的最主要功能共有五項:一是生理的功能,即規範兩性關係,並生育子嗣,蕃衍種族;二是社會的功能,即決定個人天賦地位,影響其獲得地位,並促成社會的統合;三是心理的功能,即滿足家人親密關係的需求,賦與個人恩愛,促進人格的健全發展;四是在生理、心理及經濟方面,對於個人具有某種程度的保護功能;五是教育的功能,即協助個人社會化。
在社會變遷過程中,這五種家庭功能常有變遷。不過第三種功能及第五種功能卻恆久存在。由於家庭賦予個人恩愛情感,又長期協助個人社會化,使家庭對於教育的影響至為深遠。 |
布魯姆(B._Bloom)的認知領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方法、規準、原理原則等。理解是要能對重要名詞、概念之意義有所掌握,能轉譯、解釋。應用是要能將所學到的知識概念、方法、步驟、原則通則等等應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分析是要將知識的某些訊息,所包含的成分、元素、關係、組織原理等等分解出來,重新加以組合,並釐清之間 |
內隱的人格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隱的人格理論 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目錄1 起源2 定義3 釋義4 參考書目 起源過去西方社會心理學者針對內隱理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G. Kelly 與 F. Heider 等人。Kelly(1955)所提出的個人建構理論(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強調個人用以理解自己與他人 |
教育的唯實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的唯實主義係哲學的唯實主義(realism)在教育上的應用。唯實主義者以為感官知覺到的事物是真實的存在;人們感官所知覺到的外界實在,獨立於人們認知之外,不受心靈認知的影響。也就是說,人們的感官知覺提供了事物的真實知識。就歷史的發展而言,唯實主義在教育上的涵意有三:即人文的唯實主義、社會的唯實主義與感覺的唯實主義。以下分別說明。
人文唯實主義是西方文藝復興運動之後,人文學者對古典語文的研究形式化以後的一種結果。人文學者重視語文的形式,因而忽略了語文所代表的真實事物。人文唯真主義者強調語文必須配合語文所代表的事物一齊學習,配合社會的需求,學習語文所指陳的社會知識,以此人文唯實... |
兒童的守恆概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守恆概念指受試者了解某一系統或物體的外表雖然改變,仍能了解其若干屬性具有恆常性而言。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透過守恆實驗,用以說明兒童早期以至青年期的認知發展。
皮亞傑及其同僚研究兒童守恆概念並公諸於世,約始自一九三七年,止於一九七七年。皮亞傑認為多數兒童透過經驗,即能自然地獲得守恆能力。約在相同年齡,兒童發展其守恆能力,且依循不變順序,發展不同的守恆運思。兒童最先獲得的是質量守恆(substance conservation),例如,把等量的黏土,塑成二個泥球,然後在兒童的注視下,將其中一個捏成長條形,如果是三、四歲的孩子,他會認為長條形的那一... |
蓋聶(Gagne)的學習條件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蓋聶(Gagne)係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他的學習條件論,其理論大要如下:1. 基本假設—發展是學習累進效果所成,學習並非單一歷程而且各歷程間彼此並不能互相涵蓋或者融合為一。2. 學習是把來自外在環境之刺激轉化為新能力,所需之數個訊息處理階段。3. 教學目標分類論:一九七七年在其所著學習條件書中將教學目標(教學結果)分為五大類(1) 心智技能。(2) 認知策略。(3) 語文知識。(4) 動作技能。(5) 態度。4. 學習條件論的摘要(1) 基本...
|
黎溫(K._Lewin)的場地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黎溫以完形心理學的理念為基礎,發表場地論(field theory),此理論是用來解釋人的行為與周圍環境之間的交互關係。黎溫認為人類的行為表現是由整體環境中的各種可意識到...
|
目的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的論主張,存在於自然界的所有東西都具有他們個別存在的目的,他們自身的價值,不是在別的,正是在於他們的活動或運行與實現這個目的不謀而合。某些受目的論影響的生態學家認為,自然生態系統具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維持本身所具有良好而和諧的秩序,不僅如此,其中所有的構成物種與個體都具有自己的位置,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為整個系統的秩序做出貢獻,因而都具有他們自身的價值,完全不依賴於人類是否能夠利用他們維生或創造文明。他們甚至認為,以人為的方式去干擾或騷動自然的生態系統是不應該的。由於實證科學的發達,目的論逐漸受到質疑,「目的」不再是我們解釋自然(或自然界的任何物種與個體)為什麼存在所必須訴諸的項目,因此將一套...
「目的論」一詞包括三個不同的概念:一是神學中的目的論論證(Teleological Argument):二是科學中的目的論解釋(Teleological Explanation);三是倫理學中的目的論倫理學(Teleological Ethics)。
1.神學中的目的論論證試圖證明上帝存在,又稱為設計的論證(argument from or to design);其主要論點為:在這個宇宙中,萬事萬物搭配得如此巧妙協調,人者如星球之運行,小者如手與眼的關係,這協調的整體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出自一個設計者,這個設計者就是上帝。目的論的論證、存有論的論證(Ontological Argu... |
塞利格曼(M._Seligman)的學習無助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個體對目前的情境變化,完全無法控制,或是對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完全無法預測時,個體的認知功能,就會因為沒有辦法解決困難而解體。長期延續下去,將會因無法克服焦慮、恐懼、痛苦等壓力,而喪失求生鬥志,放棄一切,進而陷入絕望。根據制約學習理論的說法,這是經由操作制約 |
需求法則的例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需求法則(Law of Demand)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下,物品的需求量與其價格成反向變動的關係,也就是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價格漲時需求量減少,價格跌時需求量增加。需求法則所描述的價格與需求量間的反向關係,雖普遍存在於一般...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