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0.009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翼而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點頭稱是。管仲又勸諫桓公說,他貴為君王,所說的話傳播速度很快,即使沒有翅膀也會一下子飛到千里之外,告他一定要謹言慎行。後來「不翼而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消息、言論等不待推廣便迅速傳播,後來則多於比喻物品無故遺失。
一塵不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更好,便將衣缽傳授給他。典源又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僧那禪師》。內容則是表述僧那禪師的生平事蹟,他告弟子慧滿修道除了要能苦行外,還要能明本心,苦行才會有用。而要能明本心,就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心性所向,不要迷失。這樣心靈就會常保明亮,而不會有一點斷續間隔。後來「一塵不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品純潔,絲毫不沾染壞習氣。也用於形容非常乾淨,一點灰塵都沒有。
先發制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秦二世1>元年七月,陳涉2>等起大澤3>中。其九月,會稽守4>通5>謂梁6>曰:「江西7>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8>將9>。」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 〔注解〕 (1) 秦二世:胡亥,秦始皇子。秦始皇死後即位,稱二世。 (2) 陳涉:陳勝(?∼西元前208),字涉,秦陽城人。秦二世時,與吳廣起兵,天下之士苦秦苛政,相率歸向。旋自立為楚王,勢...
高枕無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迎之者,富而兵強。」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先驅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封書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馮諼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注解〕 (1) 狡兔有三窟: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見「狡兔三窟」。 ◎2《戰國策.魏策一》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體名。古代用來告他人的文字,後成為君王諭令臣下的專用文體。如:「康誥」、「洛誥」、「酒誥」。
一五一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引典源《水滸傳》第二四回中,武大臥病在床,又發現潘金蓮和西門慶的姦情,十分生氣,卻又莫可奈何,便告潘金蓮,她應該善盡妻子的責任,照顧他的病情,否則等他的兄弟武松回來,一定不會善罷干休。潘金蓮聽了,也沒有回應武大,就去找西門慶和王婆,把武大說的話,一五一十地全部告訴他們,以商量對策。在《紅樓夢》第六九回:「鳳姐聽說,笑著忙跪下,將尤氏那邊所編之話,一五一十,細細的說了一遍。」也是同樣的用法。後來「一五一十」被用來比喻把事情從頭至尾詳細說出,無所遺漏。
涓滴歸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軍事費用增加,因此各地紛紛開徵各項稅捐以應付龐大的軍餉支出。然而其中貪汙的情事也很多,皇帝乃下詔告官員們要知道這些物資均是取之於民,也要用之於民,即使只是很少的財物,也要全數歸公家所有。後來「涓滴歸公」就用來形容為人廉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說教、教誨。如:「教訓」、「訓」。《左傳.桓公十三年》:「訓諸司以德。」
1.教訓、告。如:「庭訓」。《詩經.大雅.烝民》:「古訓是式,威儀是力。」《國語.周語下》:「啟先王之遺訓,省其典圖刑法。」
三申五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個隊長,以收儆戒之效。之後女兵們便完全聽從孫武的命令,不敢再當成兒戲了。「三令五申」是再三的命令告的意思,應是當時練兵常用術語,為後人所沿用。
諸葛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備足食足兵。等到他開始獨掌蜀漢軍政大權以後,則以「法」為根本,到後來在朝內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訓各臣,而朝外亦民風樸實,賞罰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極為罕見。他鼓勵其他朝臣以集思廣益的態度進諫,又敢於認錯,在第一次北伐時,因誤用與他最為親密的馬謖而失敗,後上表自責,自貶降官,將馬謖處死。《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的父親因馬謖兵敗連坐被髡(髡刑:剃髮),但是他對諸葛亮的評價卻是“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構想,曾發明損益連弩(諸葛弩、元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諸葛亮...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