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31586 收藏人次:3626059
1.亡失、丟掉。《韓非子.難二》:「齊桓公飲酒醉,其冠,恥之,三日不朝。」唐.崔國輔〈長樂少年行〉:「卻珊瑚鞭,白馬驕不行。」
2.脫漏。《韓非子.有度》:「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匹夫。」宋.趙汝鐩〈翁媼歎〉:「愁死未死此何時,縣道賦不毫釐。」
3.捨棄。《易經.泰卦》:「包荒,用馮河,不遐。」唐.孔穎達.正義:「,棄也。」《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傳》:「公子糾不能死,怯也。」唐.司馬貞.索隱:「,棄也。謂棄子糾而事小白也。」
4.忘記。《孝經.孝治章》:「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小國之臣。」《孔子家語.卷七.五刑解》:「鬥變者,生於相陵;相陵者,生於長幼無序而敬讓。」
5.留下。如:「不餘力」、「臭萬年」。《史記.卷一○.孝文本紀》:「太僕見馬財足,餘皆以給傳置。」唐.杜甫〈哭嚴僕射歸櫬〉詩:「一哀三峽暮,後見君情。」
6.離開。《莊子.田子方》:「向者先王形體掘若槁木,似物離人而立於獨也。」《文選.曹植.七啟》:「亦將有才人妙妓,世越俗。」
7.排泄。《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矢矣。」《南史.卷一九.謝靈運傳》:「又嘗於閣省裸袒酣飲,及醉小,下霑令史,為南司所彈,幾卿亦不介意。」
8.剩餘。如:「暴露無」。
亡失的東西。如:「路不拾」。《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子產退而為政。五年,國無盜賊,道不拾。」《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次之又不能拾捕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留下的、剩餘未盡的。如:「言」、「產」。《孟子.公孫丑上》:「其故家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地有利,民有餘力。」
贈送、給予。《三國演義》第三三回:「表然其言,先遣人以書譚。」《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漢王亦因令良厚項伯,使請漢中地。」
鉅細靡     
瀏覽人次:39062 收藏人次:5095078
重要的或不重要的都不會漏。比喻做事很仔細。如:「這本書資料詳實,內容鉅細靡,是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餘力     
瀏覽人次:21363 收藏人次:2972077
毫不保留,竭盡全力。如:「校長對清寒同學的照顧不餘力,令人感動。」《戰國策.趙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文明小史》第四回:「委員和事,調停惟賴孔方;紳士責言,控訴不餘力。」
一覽無     
瀏覽人次:20576 收藏人次:1516745
一眼望去就看得很清楚,毫無漏。如:「登臨山頂,俯瞰市區,全景一覽無。」也作「一覽無餘」。
    
瀏覽人次:20506 收藏人次:3890914
1.恨、悔恨。如:「他對自己半途而廢,不能堅持到底,感到憾。」《朱子語類.卷一八.大學五.傳五章》:「及至程子,始推廣其說,工夫精密,無復憾。」《清史稿.卷四八一.儒林列傳二.孔廣森》:「惜奔走家難,勞思夭年,不充其志,藝林有憾焉。」
2.不稱心、感到惋惜。如:「這次比賽最後不能奪冠令人憾,但大家的表現可圈可點,雖敗猶榮。」
3.於公開聲明中,用以表示不滿或歉意的辭令。如:「對於媒體上不實的指控,本人感到十分憾。」「有關產品標示不清誤導消費者一事,本公司深表憾。」
路不拾     
瀏覽人次:14503 收藏人次:397313
路人看見道路上的失物而不會據為己有。形容社會風氣良好。《三國演義》第八七回:「兩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老殘遊記》第三回:「因為他辦強盜辦的好,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的景象。」也作「道不拾」、「路無拾」。
珠之憾     
瀏覽人次:13432 收藏人次:491179
比喻人才被埋沒或珍貴事物湮滅消失的憾。如:「這麼優秀的人才未被網羅,不免令人有珠之憾。」
甘棠     
瀏覽人次:13051 收藏人次:292265
本指周代召公行德政,人民感戴,對召公憩息過的甘棠樹亦愛護有加。後用以表示對賢官廉吏的愛戴或懷念。典出《詩經.召南.甘棠》。《鏡花緣》第五回:「這個異種,大約就是武則天留的甘棠愛。」也作「甘棠之惠」、「甘棠之愛」、「甘棠有蔭」。
臭萬年     
瀏覽人次:9916 收藏人次:669531
惡名永遠流傳下去,遭人唾罵。《宋史.卷四二二.林勳等傳》論曰:「若乃程珌之竊取富貴,梁成大、李知孝甘為史彌遠鷹犬,臭萬年者也。」《三國演義》第九回:「將軍若助董卓,乃反臣也,載之史筆,臭萬年。」也作「臭千年」、「臭萬代」、「臭萬載」。
世獨立     
瀏覽人次:9873 收藏人次:559903
脫離俗世而獨自生存。宋.蘇軾〈赤壁賦〉:「飄飄乎如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作「世絕俗」。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