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方巾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方巾,明朝書生日常戴的帽子。方巾氣本指文人氣息,後形容人思想、言行迂腐呆板。
唐君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909~1978)四川宜賓人,祖籍廣東五華。近代中國哲學家,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歷任四川、華西、中央諸大學教授。民國三十八年避難香港,與錢穆、張丕介等創辦新亞書院。民國六十七年,因肺癌病逝香港。其畢生以重振中國哲學為職志,且精通中西哲學思想,建構成一套上承程朱,貫通天人的唯心哲學體系。著有《中國哲學原論》、《人文精神之重建》、《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人生之體驗》等書。
憤時嫉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環境的影響,常讓他有志不得伸,因此藉著文字,把志向和生命發揮到極致,主張文章要言之有物,要有充實的思想內容,一掃南北朝以來形式主義為主的浮華文風。帶動了文學上的改革,不僅影響了當代,也深深影響了後來的宋代,振興了散文,稱之為「古文運動」。這一篇是韓愈抒發對社會、人性的看法,提到有一個姓談的書生寫了一篇〈崔山君傳〉,對不合理的社會現狀,表達了憤恨,以及憎恨邪惡的勢力,似有著隱遁的決心。而這個部分讓他覺得一般人很少能夠不與禽獸異物相同,而將人類應有的性情發揮到極致的。韓愈對人生所抱持的態度是屬於入世的,因為遵行儒家思想,對於社會應當貢獻己力,而非佛老那種出世、無為的消極生活態度。後來「憤世嫉俗」...
陽儒陰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面上講儒家學說,背地裡卻宣揚佛教思想
本土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一地區的人民長期適應特定風土環境條件,並於社群歷史傳承陶養下,所孕育和創造的種種文化表現,包括思想觀念、儀式習俗、文物與藝術表現、慣習與生活方式等。
包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識包曼包曼(Zygmunt Bauman, 1925-)是當前英國社會學界的思想大家,其著作數量及品質同優,幾與紀登斯(A. Giddens)旗鼓相當。包曼為猶太裔波蘭人,使其游移不定的離散命運,也激勵他現身學術的堅強使命,彼此激盪,相互交錯,形成一幅人生際遇與學術研究交融一體的景致。 核心理念
法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俗姓韋,潤州延陵(江蘇丹陽縣延陵鎮)人。禪宗牛頭派的創始人。十九歲從三論宗僧炅法師剃度,後從大明法師等鑽研三論和華嚴、般若、法華、大集等經論,因未能在修行上突破,遂入山習定二十年。唐武德七年房玄齡奏請淘汰寺廟僧徒,法融即挺身入京上表陳理。貞觀十年,入牛頭山參究佛法,數年間,同住的法侶有百餘人。貞觀二十一年後先後講說《法華經》、《大品》、《大集經》等。顯廣二年圓寂。牛頭宗法系的成立,是中唐以後的事。自劉禹錫的〈融大師新塔記〉、〈李華故徑山大師碑銘〉、〈故左溪大師碑〉有法融得道信印可的傳說。雖然法融思想和禪法啟南宗頓悟說的先河,但法融和道信的禪法實大不相同。
經驗主義的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經驗主義1.1 思想淵源1.2 基本理念1.3 教育應用1.4 影響評估 經驗主義 思想淵源 基本理念 教育應用 影響評估
八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約西元二、三世紀佛教思想家龍樹所撰中論一書中,詮釋般若空義的綱領,即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八種。傳入中國後,成為三論宗重要學說之一。也稱為「八不中道」。
三秋一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日三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大抵收錄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人民思想和情感。〈采葛〉一詩刻劃戀人間的相思之情,內容是:那個人採葛去了,一天沒有相見,像是隔了無窮月啊!那個人採艾蒿去了,一天沒有相見,像是隔了無窮季啊!那個人採艾草去了,一天沒有相見,像是隔了無窮年啊!全詩描述一對分隔兩地戀人的相思之情,將分離的感受用度日如無限長久來表達,生動刻劃了殷切思念的心情。後來「一日三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思念心切。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