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6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4.399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稀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自然界中含量稀少或分布較稀散,及研究和應用較少的一類素的總稱。約占週期表素的三分之二。其中除稀有氣體及硒、碲等素外,都是金屬素,通常稱作稀有金屬。按物理和化學性質,在自然界礦床中共生情況及生產提煉方法,可分成五類:(1)高熔點稀素,如鎢、鉬、鈮、鉭等;(2)稀散素,如稼、銦、鉈、鍺等;(3)稀有輕金屬素,如鋰、鈹等;(4)稀土素,如鑭、釔等;(5)放射性稀有素,包括天然放射性素,如鈾、釷、鐳、釙、錒和人造超鈾素,如鈽等。自1940年代以來,隨著對其性質廣泛的研究,新礦源的不斷發現,提煉方法的不斷改進,以及應用領域的日趨擴大,稀有素和普通素的界限逐漸消失。常用於製...
開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創建國家或建立政權有極大貢獻的人。如:「凡是開國勛,在正史裡都會記載他們的豐功偉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資深望重有品德的官員。《詩經.小雅.采芑》:「方叔老,克壯其猶。」《三國演義》第二回:「朝廷大事,任大臣老自行商議,此國家之幸也。」
2.俗稱在某一機關任職年資最深的人。如:「他是公司的老,重大決策多經由他決定。」
理氣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氣一論」係宋代學者張載所倡,他認為宇宙的根本是「氣」。其〔正蒙‧乾稱篇〕中指陳:「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又〔正蒙‧太和篇〕亦稱:「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意謂宇宙萬物皆氣之凝聚,氣有聚散,卻無生滅。
  王船山在〔張子正蒙注〕中引申其說,指出:「蓋虛空者,氣之量,氣彌淪無涯,而希微不形,則人見虛空而不見氣,而不知凡虛空皆氣也。聚則顯,顯則人謂之有;散則隱,隱則人謂之無。究其實,則理在氣中,氣無非理,氣在空中,空無非氣。通一而無二者也。其聚而出為人物則形,散而入於太虛則不形。推本所從來,則陰陽者,氣之二體,動靜者,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月十五日的晚上。宋.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夜時〉詞:「今年夜時,月與燈依舊。」
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單」(unit)一詞,用在教材組織上,是指一個完整的經驗,或是一組完整的學習教材;用在教學活動上,是指一個完整的有目地的學習活動。單的種類,依其範圍可分為:學科單、合科單、聯合單與大單設計活動;依單內容,可分為教材單與經驗單;依擬訂單的人員,可分為資料單、教學單與學習單
  所謂「單教學」是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就特定的教學時間,對一個學科或兩個以上的學科,或將全部學科打成一片,集中於一個問題或一件工作,不畫分學科界限,而所設計的一個教學活動。此種教學觀念的突破,主要是受了完形心理學的影響,「部分的總合不等於整體」,目的是要使學習活動成為一個完整的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殿試第一名的人。現稱各類考試中的榜首。例:屋下出(一)個狀郎,大家就來恭賀。(家裡出了個榜首,大家都來恭賀。)
培科技大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英文名稱2 辦學理念3 創校人簡介4 創校理念5 校徽6 學院系所7 校史8 交通資訊9 參考資料 英文名稱YUANPEI UNIVERSITY 辦學理念「培」之意「」乃萬物之初,是一切根本開始的意思,不但說明本校是我國醫事技術學校的發端者,更要同學研究萬物與生命的根源及其奧秘神奇之處,追根究底,發現真理,然後才「培」養出優秀的醫技人才,發展科學,迎頭趕上歐美各國。教育宗旨本校秉持創校人的教育理想,及發展醫學科技,培育人才的苦心,因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農曆七月十五日。本來是道教的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大帝」的誕辰。道教會在這一天舉行普渡,祈請為亡靈赦罪。佛教傳入後又以此日為「盂蘭盆節」。相傳到了這一天,閻羅王會打開地獄之門「鬼門關」,讓關押的鬼類出來自由活動。因此,民間盛行為死去的親人舉行超渡法事,以消災祈福,化解怨氣。並有如放河燈、搶孤等習俗,也稱為「盂蘭盆節」、「鬼節」。
莫利生單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莫利生(H.C. Morrison, 1871~1945)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他的教學主張對美國一九三○年代的中學教育有很大的影響。
  「熟練」(mastery)是他特別強調的教學原則。莫利生認為學習只有已學習和未學習的區別,沒有好壞程度的不同。好比渡河一樣,若尚未達到彼岸,即係未達彼岸;若只渡過一半,或已接近彼岸,仍不能謂已渡過了河。因此,學生若僅學習一半,或將要學習成功,都不能稱已經學習,所以他不贊成六十分及格的制度。為了使學生作徹底的學習,他特地發明了一個熟練公式:
  預測驗→教學→測驗教學結果→修正教學歷程→再教學→再測驗……直到達到真正學習的一點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