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空前絕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陳廷機〈聊齋志異序〉:「諸小說正編既出,必有續作隨其後,……而蒲聊齋之志異獨無。非不欲續也,亦以空前絕後之作,使唐人見之,自當把臂入林,後來作者,宜其擱筆耳。」
精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專心求進。《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其後學者精進,雖曰承師,亦別名家。」
烽火連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烽火」:《史記.卷四.周本紀》褒姒1>不好笑,幽王2>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3>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注解〕 (1) 褒姒:周幽王的寵妃,生卒年不詳。褒人所獻,姓姒,故稱為褒姒。 (2) 幽王:周幽王,姓姬,名宮涅,宣王子,生卒年不詳。寵幸褒姒,沉湎酒色,不理國事,廢申后而立褒姒,後弟申侯和犬戎攻而殺於驪山之下,在位十一年,諡曰幽。 (3) 烽燧:古代邊防用來示警的煙火。白日放煙告警叫烽,夜晚舉火告警叫燧。 2、「連天」:《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嚴尤說王邑曰:「昆陽城小而堅,今假號...
吉人天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盛。姞,就是吉人的意思,周朝先祖后稷的皇后便是姞姓,而公子蘭是姞妃的外甥,也必受上天庇佑而登上皇位,其後代也必將繁衍。我們如果先接納他為國君,可以獲得他的寵信。」所以石癸等人便共同迎接公子蘭回來,立他為君,即鄭穆公,並和晉國和談。 「天相」則見於《左傳.昭公四年》。春秋時,楚靈王遣椒舉為使,想請晉國協助邀集諸侯參加會盟,晉平公想拒絕,司馬侯勸他說:「不要這樣。楚王現在正放肆狂妄,上天或者先順著他,等他作惡多端後再加以懲罰,也或者讓他有善終,結果尚不可知。無論如何,晉、楚兩國必須靠天意所助才能統率天下,而不是靠戰爭。您不如先答應他,然後專心修明德行以等待結果。若最後楚王同歸於德,我們順服於他也無...
夷夏觀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夷﹐是古代華夏族(實際上即漢族)對異族的貶稱。原多指東方民族﹐如《禮‧王制》所說﹐“東方曰夷”。春秋以後演變成對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稱﹐如“四夷”﹑“九夷”等。其後發展成為對“南蠻”﹑“北狄”﹑“西戎”﹑“東夷”的通稱。到了近代﹐清王朝對西方帝國主義也稱“夷”﹐如“英夷”﹑“美夷”等。華﹐光榮之意﹐夏的意思是“中國之人”﹐華夏就是光榮的中國人之意。處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自豪地自稱為華夏民族。中國古人常以華﹑夷或夏﹑夷對稱來表示漢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以及中國和外國的民族界限。所謂夷夏之防﹐就是要嚴格華夏族和其他民族的界限﹐嚴格...
訛以傳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武本獨貴重於天下。本朝慶歷中,碑出民間,歐公《集古》所見,已四五本,乃以定武為別本,蓋亦未深考也。其後米南宮所得,止褚河南、歐本耳。自熙甯2>後,薛師正父子別刊二本,以易元碑,於湍、流、帶、左、天,劖損3>一二筆為識,行于世者往往別刊本,故定武真本,亦不多見。南渡以來,紛粉(紛)翻刻,幾千石矣,訛以傳訛,僅同兒戲,每竊哂4>之。 〔注解〕 (1) 蘭亭記:指東晉王羲之所撰之〈蘭亭集序〉。相傳王氏以鼠鬚筆、蠶繭紙寫之,柔媚勁健,為書法名品。 (2) 熙甯:宋神宗年號。 (3) 劖損:鑿損。劖,音ㄔㄢˊ,鑿。 (4) 哂:音ㄕㄣˇ,嘲笑。
不寒而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氣並不寒冷,卻一直發抖。形容內心極為恐懼。《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義縱》:「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為治。」《漢書.卷六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楊敞》:「下流之人,眾毀所歸,不寒而栗。」也作「不寒而慄」。
順手牽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為十三經之一,大概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現今所通行的版本為西漢戴聖所編輯,也稱為「小戴禮記」。典源此處提到,進獻几杖,要先拂去灰塵,擦拭乾淨。進獻馬和羊時,因其性情溫馴,可以用右手牽著,方便行事。但進獻狗的時候,則要用左手牽著,因為狗的性情較不溫和,用左手牽引,空著右手可以預備在必要時加以制伏。後來「順手牽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多轉用為詞面義,指順手把別人的羊給牽走,比喻乘機順便取走他人財物。
腹背受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魏書.卷三五.崔浩列傳》1>泰常元年,司馬德宗將劉裕伐姚泓,舟師自淮泗入清,欲泝河西上,假道於國。詔群臣議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關號曰天險。一人荷戈,萬夫不得進。裕舟船步兵,何能西入?脫我乘其後,還路甚難。若北上河岸,其行為易。揚言伐姚,意或難測。假其水道,寇不可縱,宜先發軍斷河上流,勿令西過。」又議之內朝,咸同外計。太宗將從之。浩曰:「此非上策。……假令國家棄□山以南,裕必不能發吳越之兵與官軍爭守河北也,居然可知。」議者猶曰:「裕2>西入函谷3>,則進退路窮,腹背受敵;北上岸則姚軍必不出關助我。揚聲西行,意在北進,其勢然也。」太宗遂從群議,遣長孫嵩發兵拒之,戰於畔城,為裕將朱超石所敗,...
冷眼旁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宋.朱熹〈答黃直卿書〉:「故其後復申(王)炎所陳薦舉之說,乃是首尾專為王地;冷眼旁觀,手足俱露,甚可笑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