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大逆不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逆不道」原作「大逆無道」。秦朝末年,各地紛紛舉兵抗秦,最後則形成劉邦和項羽互相爭霸的局面。當初項羽和項梁在起兵之初,為了號召反秦的需要,擁立一個傀儡皇帝楚懷王,各處抗秦的義軍也都尊懷王為義帝。項羽表面上是尊崇懷王,但實際上卻不聽從懷王的命令。不但自己稱號為西楚霸王,並且強迫義帝遷徙到長沙,後來更加以殺害。漢王聽聞義帝被殺,心裡非常難過,於是為義帝舉辦喪事,同時公開指責項羽「大逆無道」,意思就是說罪行重大,嚴重違反應有的君臣倫理。後來「大逆不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違反倫常,罪惡深重。
兩敗俱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敗俱傷」是說雙方爭戰,可能因此都受到損傷。這句話出自於《新五代史.卷三八.宦者傳.論》。在傳中,論及自古以來宦官的禍害遠超過女色。因為宦官最親近國君,在照顧日常生活起居中,有很多機會,可獲得國君的信任,而讓國君逐漸疏遠忠良賢臣。於是國君慢慢地被宦官把持,禍害因而潛伏滋長,等到有一天國君發覺情形不對,終於想要重新信任忠臣來圖謀改善。但是如果動作太慢,禍患必然加深;如果動作太猛,則宦官可能因此挾持國君。遇此狀況,縱有聖賢明智之君臣,也難有所作為,最後還可能弄得雙方都受到傷害。後來「兩敗俱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俱傷而兩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兩者相爭,俱受損傷。
區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志得意滿的樣子。《商君書.修權》:「今亂世之君臣,區區然皆擅一國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而顯著。《詩經.大雅.雲漢》:「倬彼雲漢,昭回於天。」唐.李德裕〈幽州紀聖功碑銘並序〉:「倬哉!天地應而品物生,君臣應而功業成。」
五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間的五種倫理體系。《鏡花緣》第九九回:「門上有了這樣能事家人,恩主於五倫之中,雖於朋友這倫有些欠缺,畢竟少了許多應酬之煩。」也作「五常」。
舉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言行舉動。《漢書.卷八.宣帝紀》:「君臣同心,舉措曲直,各得其所,是以上下和洽,海內康平。」《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王霸妻傳》:「向見其子容服甚光,舉措有適。」
內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宮人。多指宮中的女官或宮女。《後漢書.卷一○.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紀》:「康以太后久臨朝政,心懷畏懼,託病不朝。太后使內人問之。」《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龍虎君臣會》:「卻說後唐明宗歸天,閔帝即位,應有內人,盡令出外嫁人。」
對症下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朱子語類.卷四一.論語.顏淵篇上》1>克己是大做工夫,復禮是事事皆落腔窠。克己便能復禮,步步皆合規矩準繩;非是克己之外,別有復禮工夫也。釋氏之學,只是克己,更無復禮工夫,所以不中節文,便至以君臣為父子,父子為君臣,一齊亂了。吾儒克己便復禮,見得工夫精細。聖人說得來本末精粗具舉。下面四箇「勿」字,便是克與復工夫皆以禮為準也。「克己復禮」,便是捉得病根,對證下藥。仲弓主敬行恕,是且涵養將去,是非猶未定。涵養得到,一步又進一步,方添得許多見識。「克己復禮」,便剛決克除將去。
縛雞之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綁雞的力量。形容極小的力量。《三國演義》第六六回:「昔戰國時趙人藺相如,無縛雞之力,於澠池會上,覷秦國君臣如無物。」
關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曹操進取漢中的張魯,劉備便迅速和孫權修和,協議平分荊州,但雙方關係已趨惡化。孫權方仇視劉備、關羽君臣。 威震華夏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同年關羽進攻荊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將於禁援救,時大雨令漢水暴漲,於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淹沒,將士紛紛往高處避水,而關羽則乘勢坐大船進行攻擊,史稱「水淹七軍」。於禁因為窮迫,於是向關羽投降,龐德 (三國)|龐德則被關羽所獲,因不向關羽投降而被關羽處斬,關羽還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於樊城,並另派遣軍隊包圍襄陽。曹操指派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關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