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8.12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禍起蕭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蕭牆是古代宮廷內當做門的屏風,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注︰「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所以蕭牆用來比喻內部,災禍從蕭牆那樣近的地方引起,表示禍亂起於內部,而非外來。在《論語.季氏》篇中記載,由於季氏要攻打顓臾,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孔子回答:「一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匱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
以身作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漢書.卷四一.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五倫》務進仁賢以任時政,不過數人,則風俗自化矣。臣嘗讀書記,知秦以酷急亡國,又目見王莽亦以苛法自滅,故勤勤懇懇,實在於此。又聞諸王主貴戚,驕奢踰制,京師尚然,何以示遠?故曰:「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從〕。」以身教者從1>,以言教者訟2>。夫陰陽和,歲乃豐;君臣同心,化乃成也。 〔注解〕 (1) 從:依順。 (2) 訟:音ㄙㄨㄥˋ,爭辯是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浮濫、過度、不恰當。如:「淫辭」、「淫濫」。《管子.君臣下》:「禁淫務,勸農功。」《禮記.曲禮下》:「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
庸庸碌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凡無奇,沒有作為。《隋唐演義》第五五回:「使唐之君臣看魏之臣子,俱是庸庸碌碌之輩,如草芥一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殘酷、苛刻。如:「嚴刑拷打」。《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部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武官。《資治通鑑.卷二七三.後唐紀二.莊宗同光二年》:「詔以天平節度使李嗣源為招討使,武寧節度使李紹榮為部署。」元.胡三省.注:「部署之官始見于通鑑,本在招討使之下;其後有都部署,遂為專任主帥之任。」《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龍虎君臣會》:「依舊收了書,空手徑來衙門前招人牌下,等著部署李霸遇來投見他。」
殺身成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係」,在家裡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關係;擴大到社會上,就是君臣有禮、朋友有義的關係。這種關係就是倫常,所以孔子說:「君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仁」從個人修身做起,最後擴充成為維繫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這種力量發揮到極致,就是「大同世界」的達成。因此為了維繫「仁」的標準,君子是可以犧牲性命的。孟子把孔子的「仁」用「義」來解釋,「義」就是公益,往往和個人私利是衝突的。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當「義」和「利」不可兼得的時候,為了公益,是要「捨生取義」的。性命雖...
充耳不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好像今天人讀書有自己意見時,寫在一張紙條黏在書上的「箋識」。《詩經.邶風.旄丘》這篇詩是在抗議衛國君臣對避難來衛的黎國君民不理不睬。鄭玄對這裡「叔兮伯兮,褎如充耳」的解說較為清楚,大意是說:「叔、伯這些衛國君臣,穿得很華麗,顯出一股高高在上傲人的氣勢,但是對於黎國君民呼救的聲音,卻裝作沒聽見。」「充耳」在此有兩層意思,它本來可以指冠冕垂於耳旁的玉飾,在此又可以指聲音進入了耳朵(,卻不聞不問)。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充耳不聞」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塞住耳朵,裝作沒聽見。亦用來形容拒絕或不願聽取別人意見。
十三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尚”便指“上古”,記載上起堯舜,下至東周,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漢武帝末年。魯共王拆除孔子的舊宅,從牆壁夾層中得到用秦代以前的大篆(籀文)寫成的《尚書》,稱為《古文尚書》,除與《今文尚書》相同的28篇外,多出16篇。西晉後,《尚書》全部散佚。東晉時梅賾獻《孔傳古文尚書》,包括與《今文尚書》相同的28篇(但析為33篇)和另外25篇,遂流傳至今。現認為《孔傳古文尚書》是偽書。李民,尚書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753253765X 禮記《禮記》亦稱《小戴禮記》,共...
自強不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鑒戒》:「由此言之,功利居多,惟德與仁,願陛下自強不息,必可致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